• 問答指南
  • 好康優惠
  • 生活
  • 電子報
  • 登入/註冊
  • 母嬰健康
  • 媽媽經
  • 專家
  • 雜誌
  • 時事議題
  • 專欄主題
  • 成長特派報
  • 名人星空館
  • 關於我們
新聞頁面 / 專家
專家

「醫生, 開些 “通血路”的藥好嗎?」”血路不通”其實是血管硬化......

2017年03月17日 / 作者:魏正宗 醫師

"血路不通",是許多人擔心或正面臨的問題, 時常病人在求診時會要求:「醫生, 開些 “通血路”的藥好嗎?」。您可能不知道,血路不通的原因及治療近年來有一些新的發現。 所謂”血路不通”正確的名詞是動脈血管粥狀硬化。血管硬化的後果有冠心症、腦中風、周邊血管狹窄、腎功能不全等。造成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過去公認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 糖尿病, 高血脂, 抽煙等。 不過, 最近幾項重要的醫學研究指出, 血中同胱胺酸(homocysteine)過高,可能是導致血管硬化另一個不為人知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早在1976年就有學者發現血中同胱胺酸過高會導致血管硬化。在過去十年內, 己有將近100篇嚴謹的論文證實, 血中的同胱胺酸過高, 會導玫向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 血中自由基含量增高, 一氧化氮(這是一種舒血管的分子)及血小板凝集能力增加, 因而容易血管阻塞。2001年瑞典學者還發現同胱胺酸和老年失智症可能有關。 造成高同胱胺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是維他命B群缺乏(可能是營養失調或疾病或藥物造成), 慢性病 (腎功能不全, 甲狀腺疾病, 乾癬, 紅斑性狼瘡, 癌症)。, 不良的生活型態 (抽菸, 咖啡因, 酒精, 缺乏運動)及遺傳基因缺限所造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維他命B群缺乏,特別是葉酸, 維他命B6及B12。因為同胱胺酸的代謝需要葉酸, 維他命B6及B12的參與, 因而這些維他命的不足會導致同胱胺酸無法代謝而聚積在血中。 同胱胺酸血症少見嗎? 統計上有5%的正常人及13-47%的血管硬化病人同胱胺酸過高的現象。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同胱胺酸可能是與高血脂及抽煙並列為冠心病的三大原因。原因是葉酸及維他命B6在現代飲食習慣中,很普遍的攝取不足。最近塔夫滋大學的營養調查發現,一般民眾有39% 是處於為維他命B12稍低到正常的情況, 而有17% 是嚴重地不足。維他命B12不足的情況在年長者及素食者更為普遍。然而, 諷刺的是, 目前國內提供檢驗同胱胺酸的醫院仍然不多, 臨床醫師治療病人時把同胱胺酸納入考量的也不普遍。 怎麼治療同胱胺酸過高呢?增加食物中的葉酸、維他命B6及B12是基本的策略,盡量多吃綠色蔬菜、牛奶、麥片、全穀和豆科食物。不過,現代人很少能夠做到這樣均衡的飲食習慣,退而求其次,每天補充維他命B群或高單位綜合維他命是另一種更值得推薦的通血路新選擇。根據2001年11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 每天補充維他命B群, 可以減少冠狀動脈狹窄程度17%, 令人驚訝的是, 對己經發生冠狀心病且做過血管擴張術及支架治療的病人, 還可以減少47%再阻塞的機率。哈佛大學在1998年美國醫學雜誌一項長達14年, 8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每天攝食0.7毫克的葉酸與4.5毫克的維他命B6可以減少45%的心臟病發生率。 結論是,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均衡飲食習慣,去除所有造成血管硬化的危害因子,才是根本的「通血路」保健策略。一般人的保健,每一顆高單位的綜合維他命是合理有效的。如果您已有血管硬化的事實或威脅的話,低劑量(每天100毫克)的阿斯匹靈是證據最確實, 也最經濟實惠的通血路藥。可能的話,監測空腹時血中的同胱胺酸濃度,必要時服用維他命B6.B12與葉酸。        ★此為 魏正宗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 網路

氣喘? 過敏性鼻炎? 怎麼會?他以前都沒有過呀? - 淺談過敏性疾病: 過敏進行曲

2017年03月17日 / 作者:陳映庄 醫師

真實案例: 四歲小男孩,因為連續劇烈咳嗽3天,半夜咳到吐完全無法入睡來求診,小朋友看起呼吸相當費力,聽診器放上去一聽,哇…咻咻咻的鳴喘音此起彼落, 於是我跟媽媽說: “ 小朋友現在是氣喘發作,等等要先立刻用氣管擴張劑治療,之後得要配合做氣管保養才行!” 媽媽說: 氣喘? 他以前從來都沒有過啊!(震驚) (定格) (飄出~) 是的,大部分的氣喘寶寶,都是在3-5歲左右才第一次真正的發作,但其實在他第一次發作之前是有基可循的唷! 請看下圖~     過敏症狀發作的部位根據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表現~ 以下簡單說明~ 新生兒期因為腸道和皮膚發育還不成熟非常敏感,容易會被食物、或是直接接觸到過敏物質直接誘發。 1. 腸胃道過敏: 出生~4個月內好發 症狀: 嘔吐、腹脹、腹瀉、吐血、血便、營養不良、皮膚紅疹等 常見致敏物: 牛奶蛋白(配方奶),或是各種蛋白質食物 大部分寶寶4個月大之後,腸胃比較成熟了,上面的症狀就不常出現囉~ (各位看出來了嗎? 為什麼醫生都說母奶最好 ^^, 還有為什麼建議4個月之後才能開始吃副食品!)   2. 皮膚過敏: 通常3個月大左右開始出現 症狀: 皮膚乾燥、癢、紅疹,嬰兒期最常發生在容易摩擦到的地方,例如臉、手肘和膝蓋附近 常見致敏物: 過敏食物蛋白、塵螨或清潔劑衣物殘留 大部分寶寶在1歲半~2歲左右皮膚發育成熟也會改善許多   皮膚和腸胃道的過敏長大一些成熟後,通常就會慢慢改善(請看紅色和綠色的曲線,兩歲後急速下滑,即使過敏預防做的不是很確實),很多家長以為皮膚變漂亮了,就代表過敏好了~? 這是個美麗的誤會,皮膚雖然好很多了,但是如果持續被過敏原刺激,接下來的過敏疾病就是下面兩個囉~   3. 鼻、眼結膜過敏: 通常2歲附近開始出現,過敏反應持續累積,越大越明顯 症狀: 鼻水共共流、眼睛眨不停、半夜鼻塞打呼等   4. 氣喘: 通常2歲附近開始出現,過敏反應持續累積,長越大越明顯 初期症狀: 常常是有痰的慢性咳嗽,一感冒就咳2週起跳,而且半夜或清晨會咳的比白天厲害很多,因為還不太嚴重所以常常被忽略….(汗) 後期症狀:慢性咳嗽持續一段時間,氣管因為長期慢性發炎變的越來越細,之後只要一受到刺激(感冒、冷、過敏原接觸)就會縮起來,導致呼吸不順喘喘喘。 這時候就是大家所認知的氣喘了,但其實在他第一次喘起來之後,往往已經小發作好一陣子而沒有被注意到唷…. =========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要告訴各位,過敏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隨著身體發育還有過敏原接觸,才一項一項出現的唷!! 所以嬰兒期如果有發現皮膚或食物過敏的寶寶,將來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機會其實是非常高的,請一定要小心留意,提早開始做預防!!! 另外若寶寶有出現反覆夜間咳嗽而且常常超過兩週以上,也要小心可能是氣喘的前兆唷!   至於要怎麼樣做預防呢? 字太多了,看到這怕大家都快睡著了…下次再繼續好了 下台一鞠躬           陳映庄醫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陳映庄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1來源 flickr

「什麼情況下需要送急診呢?」兒科醫師整理,應該送急診的常見情況

2017年03月16日 / 作者:陳俊仁 醫師

有許多爸媽詢問我:「什麼情況下需要送急診呢?」,爸媽擔心隨便跑去急診會被說成”濫用急診資源”,沒有送去急診,又怕延誤小孩病情,所以就陷入兩難。     其實對於非醫療人員而言,是不太瞭解什麼樣的情況才叫做嚴重?每個家屬的容忍度也不同,例如有些家長覺得小孩發燒攝氏39度就已經很嚴重了,有些則覺得發燒到40度才算是嚴重,一線的醫療人員應該也應該體諒一下這些家屬,畢竟家長大多不是醫療人員,他們無法分清楚是不是嚴重的疾病。         下面我整理一些常見應該送急診的情況給家長參考: 1.三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三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出現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比較高,因此住院的機率也很高,不建議家長自行在家觀察,建議盡速尋找小兒科醫師或是有小兒科急診的醫院就診。 2.超過三天的發燒,服用退燒藥之後,還退不了燒:如果小朋友發燒超過三日,已經看過醫師,而且服用退燒藥之後,還退不了燒,可以考慮至急診就診。 3.退燒之後,活動力不佳:通常發燒之後會造成兒童不舒服合併活動力下降,服用退燒藥退燒以後,通常活動力可以恢復正常,會起來看電視、打電動或是玩耍,如果溫度恢復正常以後,小孩活動力還是不佳,代表嚴重疾病的挳能性很高,需要盡速就醫。 4.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發燒或活動會引起呼吸變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安靜狀態下或是沒有發燒時,也出現呼吸加快的現象,則需要就醫。如果本身是氣喘的病患,如果急性發作,在家使用過三次急性緩解藥物,還沒有改善,也可以考慮至急診處理。 5.意識不清:引起的因素很多,通常都需要立即處理。 6.癲癇:對於以前沒有病史的兒童,第一次出現癲癇的情況,應該盡速就醫,如果是有病史的兒童(例如熱性痙攣),如果抽筋時間超過5分鐘還未停止,抽筋的型態和之前不一樣,或是短時間內出現第二次抽筋,可能代表有其他問題,需要請小兒科醫師評估。 7.脫水或電解質不均衡:很多情況都會出現脫水的跡象,比較常見是因為急性腸胃炎引起,病童會出現哭沒有眼淚、整天小便次數很少,心跳加快等症狀,電解質不均衡可能會出現昏睡、抽筋、癱軟無力等現象,這些都代表可能需要點滴注射,應該帶至急診就診。 8.外傷:如果傷口流血不止(超過五分鐘),或是傷口比較大或是比較深,需要縫合的情況;懷疑有骨折的情形(疼痛、活動受限、外觀有變形等等);如果有撞到頭,曾經有昏過去的情形,或是出現劇烈頭痛、嘔吐、昏睡或是抽筋的情形,代表腦震盪及腦出血的機率很高,需要盡速就醫;流鼻血也是急診常常碰到的情況,一樣是超過五分鐘還止不住,可以至急診就診。 9.過敏:急診還蠻常碰到過敏的病患,如果皮膚疹子很癢沒辦法睡覺,可以考慮至急診處理,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或是血壓下降、意識不清,則應該趕快送至急診。 10.腹痛:如果腹痛不能忍受、痛的情況愈來愈頻繁或是愈嚴重、合併發高燒、合併嘔吐出現綠色膽汁、肚子摸起來出現變硬或是緊繃等情形,可能需要急診處理。   上面只是一些可能出現嚴重疾病的情況,應該立即處理,出現這些情況,最好不要只在家觀察,如果當地沒有小兒科急診的醫院,也要至診所請小兒專科醫師評估比較好,以免延誤病情。     陳俊仁醫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陳俊仁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不管年齡每年須抹片檢查,每兩年須子宮頸癌病毒晶片檢查

2017年03月15日 / 作者:林正權 醫師

再度建議不管年齡每年須抹片檢查每兩年須子宮頸癌病毒晶片檢查 拜健保局之賜,每天都不遺餘力在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我在診間已好久沒見到子宮頸亂七八糟的長相跟病變了。可是事情常有意外之時。 昨天,診間來了一位約50歲的中年婦女,主訴是陰道最近常有臭味的分泌物出來,量並不多,可是有時會夾帶一些血絲,已停經一年。沒服任何藥物,我一翻前面的病歷記錄,上次抹片的時間已是3年前的事了,雖然那次抹片結果是正常,更前面的,好幾次的抹片也是正常。(這是婦科醫生的責任,每趟病人來,都一定要追蹤此事),我問說,這3年,妳有到別的診所做抹片嗎?她回答說沒有,我說那這次要順便做囉,她點頭說好,不過我再說,以後還是要每年作一次抹片比較好,她嗯了一聲。 可是我內診檢查時,卻嚇了一跳,子宮頸口怎麼長了一堆形狀不一的贅生物,啊,是癌症,本來是要安排作抹片的,馬上改為切片,病理報告回來確實是癌症。癌很可怕,有時會長的很快措手不及,但3年前不是有作抹片嗎?專家不是說若連續3年都正常,就可以改3年一次嗎?這個病人怎麼會這樣?檢討起來,我認為女性除了每年作一次抹片外,應該再每兩年作子宮頸癌病毒晶片檢查,看是否有無潛伏的高危險病毒蹤跡,若有的話,可以提早作治療,這樣才比較保險,很多女性都忽略這個重要性,請切記切記。 最好的話,不管年齡多寡,打新型9價疫苗會更有保障。   ★此為 林正權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身為外食族的一份子,偶爾還是會受不了誘惑阿~

2017年03月15日 / 作者:維琪 營養師

雖然我通常會注意一下自己是否有健康飲食,但身為外食族的一份子,偶爾還是會受不了誘惑阿~~*大家平常還是要多多注意日常飲食,才可以減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唷~   維琪 營養師 臉書粉絲頁       ★此為 維琪 營養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父母一定要知道,兒童安全座椅使用守則

2017年03月15日 / 作者: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

兒童安全座椅使用守則選擇適合的兒童汽座外,也要正確地使用!這關係到孩子的安全,所以父母都一定要知道唷 ㊙幾歲可以轉向前? ㊙常犯的錯誤是什麼? ㊙放在哪個位置才最安全?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2011年發佈的指引,2歲以下或是座椅容許下,盡量面向後。可有效減低兒童傷亡率達75%。 美國賓州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後排中央位置可以減低受傷機率43%。而最多人放的位置是副駕後方的後排位置,安全度也屬第二名。第三名是駕駛座正後方的後排。有人說「駕駛座正後方的後排才是最安全吧,駕駛會本能反應保護自己」,事實上統計顯示並非如此。 固定方式以isofix為大宗,但是如果車體或是該位置沒有怎麼辨?可以改用安全帶固定式,或某些車種可以加購isofix鎖上。     ★此為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

姙娠糖尿病跟著營養師控制飲食,餐餐都能有飯有菜有肉有水果!

2017年03月15日 / 作者:趙子晴營養師

  孕媽咪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至中後期,由於賀爾蒙分泌出現變化的影響,胰島素製造量不夠,產生對葡萄糖不耐的現象,以至於血糖過高,就造成了姙娠糖尿病。 姙娠糖尿病通常好發於懷孕後期 大部分的孕媽咪在懷孕初期,身體機能處理醣類都能作用得很好,然而懷孕中期之後隨著胎盤變大,影響醣類作用的賀爾蒙分泌變化影響更加劇烈,高血糖的狀況才浮現。因此,懷孕至24週-28週的期間到醫療院所進行產檢時,都會要求孕媽咪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 姙娠糖尿病篩檢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 口服50公克糖水,喝下糖水一小時後抽血,如果血糖超過140mg/dl以上者,就要安排進行第二階段的檢測。 第二階段:一百公克耐糖測試 必須空腹進行檢測,先抽一次血,接著口服100公克糖水,喝下之後的一、二、三小時分別各抽一次血,四次血糖數值中若有兩項或兩項以上超過標準,則可診斷為妊娠糖尿病。(血糖標準數值:空腹時:105mg/dl。一小時:190mg/dl。二小時:165mg/dl。三小時:145mg/dl) 姙娠糖尿病對孕婦造成的危害 高血糖對於孕媽咪的副作用除了體重會一直增加,也會造成羊水過多,羊水過多對媽媽的子宮負擔加重,例如原本只有28周大小的子宮,一下子變成有32周大小,就會造成早產或難產;或者併發姙娠高血壓;甚至媽媽在生產完之後會轉變成真正的糖尿病;還有下一胎又得一次姙娠糖尿病的機率也非常高。另外也會有因為血糖高高低低不穩定而在孕期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就是酮酸中毒。 姙娠糖尿病對寶寶造成的危害 胎兒在母體裡一直吸收媽咪的糖水,就會變得很大隻成為巨嬰,生產時可能會壓迫性的傷害,也會有肩難產的狀況,而必須剖腹,甚至可能導致胎死腹中、新生兒呼吸窘迫、新生兒死亡等嚴重後果。胎兒在母體內吸收過多糖分,器官在成型發育的階段就已經受到傷害,出生後可能會有畸形的現象。寶寶出生後也可能有低血糖、黃疸、低血鈣、低血鎂…等危險的狀況。 罹患姙娠糖尿病的孕媽咪,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嚴格遵守飲食控制」,再搭配「緩和且規律的運動習慣」。有些醫師比較謹慎,孕媽咪在第一階段姙娠糖尿病篩檢的數值就高於標準值時,就會開始要求孕媽咪做飲食控制了。95%罹患姙娠糖尿病的孕媽咪只要嚴格遵守飲食控制,就可以有效維持血糖的穩定。 姙娠糖尿病飲食控制原則 成長百科邀請到惠心婦幼診所趙子晴營養師介紹認姙娠尿病飲食控制原則,首先,在腦海中想像進食後血糖上升和下降,一天飲食的血糖變化曲線會高高低低起伏,每個人進食後,飯後30分鐘血糖開始上升,約1小時到達高峰,2小時候慢慢回復,罹患姙娠糖尿病的孕媽咪透過飲食控制要達成的目標就是:「讓一天血糖升降的起伏變化曲線是緩和平穩的。不會突然在某餐之後立刻急速飆高,甚至降不下來,又或著是害怕血糖高而不敢吃,造成低血糖。」 原則一:少量多餐,一天分成6餐,其中有3個正餐正餐都能有飯、有菜、有肉、有水果 趙子晴營養師強調:姙娠糖尿病的孕媽咪絕對可以像一般人一樣,正餐都能享受有飯、有菜、有肉、有水果;差別只在於調整份量的多寡,每一餐份量只要八分飽,且正餐搭配蔬菜類、低脂蛋白質、一點烹調油/堅果類,血糖上升的坡度就會比較緩一點,吃完正餐,休息一會兒,進行運動後,再享用水果點心,血糖就會達到一個平穩的狀態。 進食份量過多,媽媽體重增加過多,血糖也會過高,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但血糖過低也不行,因為肚子裡的寶寶也需要養分,因此,少量多餐就非常重要了,可以讓血糖升降的起伏曲線是平穩的。 原則二:挑選食物要注意三大類:飯、水果、牛奶 飯食最好是全穀類,必且要注意澱粉類的攝取量。 穀類愈粗愈好,含有纖維能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比較慢,例如:以糙米取代白飯。如果孕媽咪吃不慣全糙米,可以從一半白飯一半糙米開始。如果都只吃全白飯,血糖會一下子就衝高。最好能夠完全以糙米取代白飯。若真的不習慣吃全穀類,蔬菜的攝取就更加注意,把不足的纖維從蔬菜補回來! 另外要注意一些根莖類的食物,例如:地瓜、番薯、馬鈴薯、南瓜…等,這修都是澱粉類,澱粉必需跟飯類視為同一種食物種類。假設營養師幫孕媽咪設定一次正餐飯量只能吃八分滿,孕媽咪很想也吃飯也吃南瓜,那麼飯量就要再減量,也就是吃半碗飯再加四分之一碗(約兩三塊)南瓜,這樣加起來就是相當於是原來八分滿的飯量。 每個正餐都要有半碗的蔬菜 蔬菜含有豐富的纖維,就如同前述,纖維能幫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比較慢。 選擇低脂高優質的蛋白質 懷孕至後期,因應胎兒發展、母體羊水、子宮、乳房以及血液量的增加…等需要,必須攝取高量蛋白質。 肉、魚、豆、蛋,都是蛋白質,原則就是低脂高蛋白,也就是不油。以紅肉來說也是攝取鐵質的必要來源,可以挑選里肌肉比較沒有油脂的里肌肉部位,油花的部分要盡量避免。 烹煮方式就是要少油 烹煮時,盡量去皮去油,避免油炸、油煎、油酥,當然最好的方式是以燙水煮的方式油量最少。 惠心婦幼診所趙子晴營養師提到,很多人覺得餐餐都是水煮食物,人生好無趣,可以改用清蒸的方式,或者涼拌、滷、烤,像是:蒸魚、蒸蛋、滷豆腐、滷雞腿。但是如果是用滷的方式,就要注意鹹的問題,如果吃滷雞腿,就會建議當餐的蔬菜就搭配用燙水煮的方式。 原則三:要注意水果、牛奶的醣類,搭配運動時間,當作正餐之間的點心 牛奶含有乳醣,水果本身有果醣,所以要把牛奶、水果都想像成一種”醣”。 孕媽咪都然飯後也可以享用水果,但不是馬上吃。飯後休息約一小時,去散個步,運動可以讓血糖慢慢降下來,運動散步約30分鐘,至少正餐過後1-2小時再回來吃水果。 牛奶可以設計成早上的點心,譬如10點,或是睡前一小杯當成點心。 原則四:以整體飲食配置的概念去調整餐食內容 談到這裡,罹患姙娠糖尿病的孕媽咪飲食其實跟一般人是一樣的:「均衡飲食,以整體配置的概念去調整餐食內容。」簡單說其實就是控制好每種醣類,每種醣類之間敵不見敵,輪流上陣,就能跟正常人一樣,正餐有飯、有菜、有肉、有水果,只是在飯類的部分,一定有半碗到一碗的份量,針對每個媽媽的身體狀況進行份量調整。 趙子晴營養師說明,每一位罹患姙娠糖尿病的孕媽咪來到營養師這裡,第一次都會上一堂30-50分鐘的基礎課程,瞭解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如何正確拿捏每種食物的份量,以進行搭配組合。最後營養師會根據每一位孕媽咪體重增加的速率和血糖變化的狀況,量身訂做適合的菜單。營養師為姙娠糖尿病孕媽咪量身訂做的菜單,會非常詳細的列出份量,為了讓母嬰都健康,請孕媽咪務必要嚴格遵守喔。 成長百科提供一份簡單的食譜,但要強調這只是一個參考範例喔。有姙娠糖尿病的孕媽咪請務必遵照營養師為您規劃的菜單。   嚴格控制飲食,還要搭配緩和且規律的運動習慣 最推薦的緩和運動就是散步,當然運動也是要看每個媽媽的狀況,有些媽媽到懷孕後期,是真的很不舒服,連散步都會宮縮,像這樣的情形就會建議減少運動時間和運動量,其實呢,在家裡頭所做的簡單家事也都可以算是緩和運動喔。 很多孕媽咪可能沒有意識到糖尿病對媽媽和胎兒的影響會很遽大,剛開始很難乖乖地遵照營養師的規劃來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因此透過每次產檢時,醫療團隊持續灌輸衛教資訊的提醒就很重要了。如果很嚴格的遵守飲食控制,也維持規律的運動,仍不見效,就會跟醫師討論,非不得已也就必須靠藥物來控制了。   西元1998年成立為新北市三重區婦產專科與小兒專科完整照護觀念的創始診所    

越早期的乳癌治療愈後越好!不管第幾期,最重要的是要跟醫師配合,好好的治療

2017年03月14日 / 作者:賴鴻文 醫師

在診間許多新診斷出乳癌的患者常會問我: 醫師我到底是第幾期? 我還能活多久? 在此做個簡單的整理   乳癌的分期 第零期 ---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第一期 --- 病灶小於2公分且無腋下淋巴腺轉移之侵犯性癌第二期 --- 病灶大於2公分或有腋下淋巴腺轉移之侵犯性癌第三期 --- 病灶大於5公分或侵犯到皮膚胸壁或腋下淋巴腺有較廣泛的轉移 第四期 --- 有遠端轉移   至於能活多久,以過去統計的資料來看 第零期乳癌來說 五年無病存活率可達 95.6%, 而五年整體存活率可達 98.1% 第一期乳癌 五年無病存活率可達 97.0%, 而五年整體存活率可達 97.4% 第二期乳癌 五年無病存活率可達 92.1%, 而五年整體存活率可達 93.9% 第三期乳癌 五年無病存活率約為 66.1%, 而五年整體存活率可達 76.7% 第四期乳癌 五年整體存活率約為 31.8% 而能活多久,說真的不是醫師能決定的,要看每個人的治療成果而異 不過根據過去的統計結果大致可以看出越早期的乳癌愈後越好 不管第幾期,最重要的是要跟醫師配合,好好的治療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藥物及新的治療,病患的預後也越來越好!   ★此為 賴鴻文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賴鴻文醫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椰子油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2017年03月14日 / 作者:呂孟凡 營養師

圖、文:呂孟凡 / FB粉絲專頁:營養麵包   近年來椰子油是很夯的食品, 關於椰子油防失智的報導一篇又一篇, 另外也有女星表示吃椰子油有助於減重, 不管是在門診或是在病房都常常被問到可不可以吃椰子油。   先不論椰子油的其他功效, 本篇想要探討的是椰子油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先前的文章有提到過, 飽和脂肪攝取過多是高膽固醇的危險因子, 而椰子油含有92%的飽和脂肪。   椰子油富含中鏈脂肪酸? 近年來許多網站或廣告著重於宣導: 椰子油富含中鏈脂肪酸(medium-chain triglyceride),對於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 一般市售提煉出來的中鏈脂肪酸主要是碳鏈長度為8的辛酸(caprylic)以及碳鏈長度為10的的癸酸(capric), 相較之下,椰子油所富含的主要成分則為12個碳的月桂酸(lauric acid)。 事實上,月桂酸介於中鏈脂肪酸及長鏈脂肪酸之間, 以消化及代謝的角度來看,他主要是透過乳糜微粒來吸收, 因此特性比較接近長鏈脂肪酸; 而一般碳鏈長度小於10的中鏈脂肪酸則可直接由肝門靜脈吸收。 中鏈脂肪酸比長鏈脂肪酸的水溶性佳, 在腸道內的水向環境中可有較佳的溶解度而不會形成微胞(micelles), 因此吸收較快速,但此較好的溶解度只存在於碳鏈長度10以下的中鏈脂肪酸, 椰子油所富含的月桂酸也不在此列。   椰子油與心血管疾病 宣導吃椰子油有許多好處的文章大多會提到, 椰子油對於心血管的健康並沒有負面影響。 實際上,傳統吃椰子的南太平洋國家主要是吃椰子肉而非精緻過的椰子油, 且相對現今的西方社會,這些住民平時的飲食都很天然, 比較不會吃加工食品或速食, 因此吃椰子油到底會不會對心血管有不良影響,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先前在普卡普卡島(Pukapuka)以及多基琉島(Tokelau)的研究發現, 居民們的一大部分脂肪來源為椰子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卻很低, 但同時也注意到居民們平時的飲食精緻糖極少且富含膳食纖維, 這樣的飲食習慣本來對於心血管疾病就有保護效果, 因此並不能證明椰子油不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一部分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 攝取椰子油可以讓血中的高密度膽固醇提升, 因此推斷椰子油對心臟健康是有幫助的。 但在一個世代型研究中發現, 攝取椰子油之後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同時也升高了, 且血中的三酸甘油酯也與椰子油的攝取量呈現正相關。 另一個交叉試驗研究讓28位受試者分成三個組別(奶油、椰子油、紅花油)進行連續三個六週的飲食介入, 三大營養素的攝取比例醣類占47%,蛋白質17%,脂肪36%, 而脂肪中來自於這三種油的熱量比例則大約占一半, 結果發現奶油以及椰子油組受試者血中總膽固醇顯著高於紅花油組, 低密度膽固醇則是奶油組最高,椰子油組次之,紅花組最低, 且之間都呈顯著相關。 其他許多類似的研究也都有著相同的結果, 攝取椰子油之後的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雖不如奶油高, 但的確比攝取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油脂如紅花油高。 椰子油對於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目前還欠缺更大型、實驗設計更完善、時間更長的研究來證實, 但對於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膽固醇的人來說, 仍然建議如果真的要吃椰子油的話,適量就好。   美國心血管協會建議每天的飽和脂肪酸熱量比例應低於7%, 若以每天攝取1500大卡的女性以及2000大卡的男性為例, 一天的椰子油攝取量不建議超過13公克以及17公克,且這是在不攝取其他飽和脂肪的情況下。 若有攝取紅肉、奶油等飽和脂肪,則椰子油的攝取量則建議更減少。 真的非常想要補充的話,可以以上述的建議量做為參考,   但最後仍然要強調再強調: 本篇文章沒有建議任何人攝取椰子油喔! 純粹分享看到的研究結果~   Reference: Laurence Eyres, Michael F. Eyres, Alexandra Chisholm, and Rachel C. Brown. Coconut oi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humans. Nutrition Reviews.2016  Vol. 74(4):267–280.       營養麵包 呂孟凡 營養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呂孟凡 營養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米飯要如何吃才能吃出營養又健康呢?米食營養知多少!

2017年03月14日 / 作者:Stella 營養師

  米飯是東方人的主食,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以米飯為主食,但近年來台灣因"吃飯容易胖”、”減肥不能吃澱粉"、"高GI食物容易胖"、”白米是垃圾食物之王”等主張的盛行,讓米飯幾乎和壞食物畫上等號,很多人更是為了怕胖,或因關心健康或營養等問題而不敢多吃米飯。但,不吃米飯真的會讓你比較健康嗎?而米飯又真的有大家所說的那麼糟嗎?到底米飯要如何吃才能吃出營養又健康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從小陪我們到大,每天都離不開它的重要食物~米飯。   A.米飯沒有你想像的糟~有關米飯的兩個「現實」   就如我們上一篇介紹米、麥等常見穀物營養的文章所提,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我們平常所吃的白米飯(蓬萊米,或稱梗米)因經多重加工步驟,所以營養流失的較燕麥、大麥等穀物多;但從下面兩個「現實」層面來看,米飯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糟。   *現實一:澱粉類食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細胞能量!   不管是燕麥、大麥、小麥或糙米、胚芽米或白米,甚至其他五穀根莖類食物,在營養學的分類上均屬於主食類。主食類食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富含澱粉(醣類),可提供五大營養素中的醣類。而醣類這個營養素在人體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能量,此外,因為有醣類可作為身體的熱量,所以當我們攝取肉類時(主要提供蛋白質),蛋白質就不會被挪用去產能,而是保留作為建構身體的建材;且因為有醣類的存在,脂肪才能正常代謝。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若能以未經過度加工的全穀類或地下根莖類食物作為醣類來源的話,除可提供醣類做為能量外,還可提供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營養素,將會是一舉兩得,更美好的事。但從現實層面來看,你會發現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三餐外食的人來說,要找到賣胚芽米或糙米的餐廳並不容易(即使一些有機或標榜健康的餐廳也僅是白米混合胚芽米/糙米,或白米混合其他穀類而已);而即便你家裡有煮飯,但一般人家中還是以白米飯為主食。所以白米飯為主可說是大部分人的飲食型態(再次呼應了人在江湖,真是身不由己啊...考量到以糙米或胚芽米為主食並非大部分人可輕鬆做到的事,我們先跳離這個主題,待會再來談糙米和胚芽米的營養^O^)   Anyway,回歸到根本來說,澱粉類食物最主要的價值就是提供醣類、提供全身60兆細胞所需能量,而這正也是為什麼西方人會以小麥為主食,東方人會以米飯為主食,為什麼我們會於每餐中都攝取到主食類食物的原因。另外,由於醣類是身體優先使用的能量來源,故在適當攝取下(一般人每餐3/4~1碗飯)這些來自醣類能量將會被身體所用完,而沒有多餘的量可讓你儲存成脂肪,所以儘管你吃的是白米飯,適當攝取下並不會讓你變胖。因此,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吃白米飯並非那麼罪大惡極,米飯也非你想像中那麼一無是處的垃圾食物。當然,如果你真的很在乎來自穀類的那些營養素的話,還是可改以糙米或胚芽米等為精緻的米來取代白米,增加它的營養價值喔^_^     *現實二:吃米飯比吃麵包、麵條等小麥製品好!   近年來,很多人因為擔心飯吃多容易胖,有意無意地減少米飯的攝取量,因此這幾年來國人米的食用量越來越少,麵粉和麵包等小麥製品的食用量則越來越多。根據農委會所發佈的2013年糧食供需年報顯示,我們每人每年白米的攝取量從30年前每人每日約232公克,到2013年減少到只剩下123公克;而小麥製品的攝取量卻從2008年每人每日約80公克,到2013年增加為100公克。乍看下,大家為了擔心白米而少吃白米似乎是件有益健康的好事,但坦白說,從"現實層面"來看,這種減少白米的攝取,增加小麥製品的攝取並不妙。因為,除非你是改用燕麥、大麥或其他全穀類來取代白米,否則用麵粉(主要的小麥加工製品)來取代白米只會讓結果更差。原因如下:首先,不管”加料較少”的小麥加工品,如法國麵包、吐司、麵條等,或是”加料較多”的成品,如餅乾、花式/夾餡麵包、西式點心、蛋糕或中式點心等,大多是由精製小麥粉(白麵粉)所製成,所以它的營養和白米飯其實差不多。 其次,上述這些小麥加工成品,在製作時多半會額外加油、加糖(即使最簡單的土司或沒有包餡的麵包或多或少會加一些油和糖),更別說那些加入大量奶油、各式甜鹹的餡料製作出來的蛋糕與點心了,故我們日常飲食中常見的麥製品大部分熱量比米飯高、營養比米飯差。 最後,由於大部分的小麥製品是以單吃為主,或作為點心食用,而不太會搭配肉類與蔬菜吃。因此,除了容易有營養不均的問題外,還容易因為缺乏纖維、蛋白質等營養素而無法延緩血糖的上升速度,而造成血糖的不穩,而導致甜食上癮症候群。反觀米飯,我們大部分在食用時都是以白米飯為主食,搭配肉類、蔬菜等副食來吃,所以可從肉類和菜等副食中獲得其他身體所需營養素,彌補白米飯營養較差的問題;且因為有足量的蛋白質和纖維,所以可延緩該餐食物血糖上升的速度(降低該餐的GI值)。     [補充說明] 雖然燕麥、大麥或其他未經加工的全穀類食物,營養較經過精製加工的白米好,但除纖維外,對很多營養素來說,穀類並非其主要營養來源,即使白飯缺乏這些營養,但我們大可從肉類和蔬菜等副食中獲得這些營養素。 舉例來說,國人飲食中的維生素B1最大宗的來源是豬肉與豬肉製品;葉酸主要來自葉菜類;植物性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胡蘿蔔等黃橙色植物或菠菜、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維生素E主要是來自起司、蛋、奶油及植物油;而蛋、奶、肝臟和瘦肉更是很多維生素B群的良好來源。而在鈣和鐵等礦物質的補充方面,由於植物性食物來源的吸收與利用遠低於動物性來源(以鐵為例,動物性的鐵吸收率約10~25%,植物性的鐵吸收率僅有3~8%;另外,植物中的纖維、草酸和質酸等物質均可能干擾鐵的吸收與利用),所以若對真正有缺鐵和鈣問題而需要特別補充的話,植物來源的鈣和鐵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反不如吃奶製品來補鈣或以紅肉或肝臟等富含鐵的肉製品來補帖。總結來說,或許白米因為經過加工損失了許多營養素,但若改吃胚芽米或糙米對你來說不容易的話,你還是可以從注意肉類和蔬菜等副食的搭配,來彌補白米泛所欠缺的營養喔^_^     B.米飯可以比你想像的營養~談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營養差異!   當然,用精製過的白米來和非精製的燕麥、大麥等穀類的營養價值不是件客觀與公平的事,所以今天我們也要請出米中的非精製成員~糙米,以及營養價值和糙米差不多,但口感好很多的胚芽米來比較它們的營養。糙米,是保留米最完整營養的米,因為它在稻子採收後只除去稻殼,所以完整保留了米的外殼(米糠)、胚芽和糊粉層;而所謂的胚芽米,就是碾去米糠層,只留下胚芽和糊粉層的米;至於白米,除碾除了米糠層與胚芽外,還磨掉了部分的糊粉層,所以外表最白、最漂亮的白米,營養價值卻是米中最差的。       *比熱量、蛋白質、醣類、脂肪和鈉等基本營養素~除脂肪外,三種米的營養差不多!   因為加工過程中移除的米糠、胚芽是米中富含纖維、油脂和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的地方,所以在熱量、蛋白質、醣類、脂肪和鈉等基本營養素上,糙米、胚芽米和白米儘管加工程度差很多,但除脂肪外(因為脂肪主要存在胚芽,所以白米的脂肪最低),其他四種營養素彼此間的差別並不大(雖然白米脂肪較低,但因米本來脂肪就不高,所以整體下來對熱量影響並不大)。   *比纖維~糙米>胚芽米>白米纖維很低,胚芽米和糙米纖維差不多!   米的纖維(及蛋白質)均遠低於之前文章中所提到的燕麥、大麥等麥類,故即使你改吃糙米,每100公克也僅有2.9公克的纖維,而胚芽米則再稍低一點,為2.5公克纖維。因此,若以前述統計資料,國人一天米飯攝取量平均為120公克(約一碗半的飯)來看的話,吃糙米或胚芽米飯約可提供每日纖維建議攝取量(25公克)的12~13%。當然,對於不喜歡麵包或麵食,而是以米飯為三餐主食者,一天可能會吃到2~3碗的飯(160~240公克),故若全改成糙米或胚芽米的話,每天可自米食中獲得18~25%左右的纖維。 當然,如果你是三餐外食,或家裡根本不吃胚芽米或糙米的人,你也可透過多吃蔬果來攝取纖維,而不需要辛苦的找機會改吃胚芽米或白米。而若你因為糖尿病、便祕等健康問題,而需要攝取更多纖維的話,除多出蔬菜外,最好還是於三餐中改選一餐以大麥或燕麥等麥類來取代白米或麵包、麵條等小麥製品,以增加纖維攝取(大麥每100公克含15.3公克纖維,燕麥則含8.5公克)來滿足每日較高的纖維需求。     *比維生素和礦物質~糙米>胚芽米>白米,但除少數幾項外,胚芽米和糙米差異不大!   維生素方面,除葉酸和維生素A糙米比胚芽米比較多外,其他的維生素兩者差異並不大;礦物質方面,除鐵以外,糙米和胚芽米的營養差異也不大。故如果你或你的家人不太能接受,或不喜歡糙米口感的話,改用胚芽米來取代白米,可大幅增加營養,但接受度反而更高。至於胚芽米不如糙米的那三項(葉酸、維生素A和鐵),我們之前也提過,米和穀類本來就不是葉酸和維生素A很好的來源,而植物性的鐵吸收率也不高,所以你都大可改從搭配主食胚芽米的副食中,挑選適當的肉類與蔬果來彌補。   總結來說,米飯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一無是處,畢竟我們實際在吃米飯時不是只光吃米,而是飯肉菜一起吃,所以即使它的營養較差一點,用點心還是可以從副食補充到足夠的營養。此外,儘管胚芽米營養價值沒有糙米好,但兩者的差距並不多。而由於米飯為我們的主食,每日所吃的量少則100多公克,多可到200多公克,在這麼大量的攝取下,若能以一般人接受性較好的胚芽米來取代糙米,也不失於一個讓我們更容易達到飲食營養均衡的方式喔。   ★此為 Stella營養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Stella營養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本文圖1來源 flickr

<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Next >
新聞
  • 嬰兒搖晃症,兒童虐待:永遠的痛
  • 減肥外食輕鬆吃 清粥小菜篇
  • 每天都有大便,不等於沒有便秘
  •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切的基礎
  • 台美親餵文化大不同
熱門排行
  • 1.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讓小寶島的臉花花了
  • 2. 母親的心理煎熬-自己基因讓兩個兒子都患有蠶豆症
  • 3. 三歲以前的嬰幼兒,不能搖晃,以免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
  • 4. 女孩兒們最煩惱的陰道炎問題,知性美女醫師為你解惑!
  • 5. 寶島叫賣哥葉昇峻 回頭浪子遇上豪爽女孩的愛情成家故事
成長百科
<
>
Copyright (C)2015 優績利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Lyons
Top

首頁

產後護理之家

月子餐

臍帶血

問答指南

好康優惠

生活

電子報

登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