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剛上了國中以後,周末就常常與朋友待在一起,要不然就是一個人躲在房間自己用電腦,有時候叫了也不一定有回應,發現與孩子們的對話越來越少?甚至有時連妳說的話都愛理不理的,不知道到底有沒有聽進去。每次媽媽只是想告訴小文哪裡要做一點點小修改,小文就大發雷霆,與孩子的關係瞬間到達冰點!其實孩子慢慢走入「青少年」的階段,就會開始討厭被指導,甚至會反射性地拒絕別人給的意見,這時候我們要怎麼透過良好的親子溝通來有效得改善親子間的關係呢? 孩子們不是改變,只是想告訴爸爸媽媽他們長大了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孩子會渴望被傾聽與重視,因此不帶批評且全心的聆聽會有助於孩子的自信心建立。雖然我們並不一定了解孩子們玩的電動或手機遊戲,但我們仍可以透過簡單的提問,讓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悅與成長,但「你到底在幹什麼?」「不要再玩了」直接命令口氣,可就會讓孩子「翻白眼」了,這時候各位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六秒鐘原則」,深呼吸以後,在決定怎麼跟孩子做溝通。 你們根本就不懂我,負面情緒讓孩子拒絕溝通孩子對話的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掉入互相對質或「你根本不懂我」的狀況裡,因為對於孩子,我們很容易就啟動糾正的模式,一聽到不合理或奇怪的地方,就會急著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因為你睡過頭,所以才會這樣吧!」,甚至「你就是一開始都不聽我的話,所以才這樣。」這樣的想法很容易就會錯過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情緒,甚至造成與孩子的矛盾與爭吵,因為孩子們也想擁有自己的主導權,如果每次對談的結果都是悲劇收場,我想孩子們也不會常常想分享生活的內容,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出現親子間溝通的障礙,反而得不償失。 「誰對誰錯」情緒失控前的六秒鐘原則面對衝突時,許多父母都容易先想到「誰對誰錯」的迷思中,對持續堅持立場會造成親子間對立、互相傷害的局面,因此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在氣頭上時,先停下六秒,再重啟對話。為什麼是六秒呢?這是源自於「六秒鐘EQ組織」總監喬許.費里曼(Joshua Freedman)認為,當父母發現情緒即將失控,記得先停下對話,心裡默讀六秒,利用這暫停的六秒重拾情緒管理的能力,在開始思考怎麼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而不是陷入「誰對誰錯,爭論不休」的狀況。 資料來源:[1]wikimedia[2]pixabay
溫暖照片與故事心情提供者:Eason Hsu 某個晴朗的好天氣,我牽起女兒的小手準備跟爸爸帶她去餵魚,當時她笑得非常開心,就順手拍了這張照片, 做為父母親的儘管工作,家事如何繁忙勞累,一旦看到寶貝燦爛的笑容,所有的累都會消失, 記得小時候因為家裡務農所以爸爸媽媽很忙,能帶我們出去玩的機會非常的少,但不管去哪裡爸媽總是會緊緊牽著我的手,大大的手儘管因農忙而長滿了繭但還是好溫暖好有安全感,至今仍 然忘不了那種感覺, 也因為有爸媽歷經滄桑的雙手才有今天的我們,謝謝爸爸媽媽給予我們的一切, 如今長大當了媽媽才深深體會當時父母的心境,現在換我牽著女兒的小手, 牽著爸媽的手一起去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留下我們幸福的足跡。 【大手牽小手 溫暖照片Show】為成長百科企畫編輯團隊自「跟我們一起大手拉小手 祝福平安不放手 Show照片抽好禮」活動中精挑細選具有故事氛圍的照片,邀請粉絲們分享溫暖的心情故事,照片與文字皆經由粉絲同意授權刊載於此。
每次有新朋友來到我家,看到我們上閣樓的樓梯,總是會說: 「看起來好危險啊! 」 什麼看起來很危險? 連走起來都很危險!從樓梯做好的第一天我就很想重做樓梯。 然後,他們看到樓梯口沒有小門擋著,就會接著問:「那,妳的小孩不會試著爬樓梯嗎?」 我也每次都要在心裡OS: 是有小孩不愛爬樓梯的嗎? 那怎麼辦? 也不怎麼辦,就設法教會小孩不要爬這個特定的樓梯啊。 是啦,我們從不阻止小小孩爬樓梯的。我家老三在十個月大時,每天自己爬上我們在二樓的家;目前快兩歲,會自己扶著欄杆上下樓。她的個性不魯莽,走路時不會分神,很少跌倒。我們很放心放著她自己走。 離題了~~拉回來 所以,家裡上閣樓的樓梯,是個例外的禁止。 我跟雅爸向來樂於讓小孩嚐試所有的事,我們也很少跟小孩說「不」。但如果我們說「不」了,那通常是我們討論過,有共識,而且總是個有清楚的理由,而且不就是不。 不給小孩爬家裡面的樓梯的理由很簡單,很清楚: 那是結構不良的樓梯,不適合給小小孩爬,連大人在旁邊跟著都危險。 老二開始會爬後,對於那個樓梯有無窮的興趣。一天可以試個十幾次。我們每次都要跟她說「不可以,危險」,然後把她從樓梯口抓回來。 那時每天我都在跟雅爸討論要不要直接在樓梯口裝個安全門,一勞永逸(其實我覺得那個想法也很好)。而雅爸一直覺得家裡不要設小門,不要到處給櫃子上鎖,而是要多花點時間跟力氣,教會小孩不可以爬樓梯,不可以碰電源。 等到被他說服之後,我們討論的內容就變成如何讓老二瞭解那是一件大人不允許她做的事情。 清楚的說「不」是必須的,就算小孩不懂為什麼不可以,大人還是要簡單清楚的用語言跟行動告訴小孩理由。 但是我們很快就發現到,每次她爬去樓梯口,我們就跑過去抱起她來,跟她說「不可以,這很危險」這樣的過程,變成她引發我們注意的方式。我們過去抓她,她的知覺是好玩而不是有什麼危險的事會發生,最後這件事就變成她跟我們之間的遊戲。 所以我跟雅爸定了另外的策略:下次她再爬去樓梯口,我們就直接把她抱走,帶她去做別的事情,不要再給她太多注意力。 好幾次朋友或親戚來,我們在聊天時,她就爬到樓梯口要引起我們的注意。通常我就繼續跟朋友聊天,然後把她抱回我身上。也不跟她說教,也不放她回地上。她正是愛爬的年紀,抱著她她多無聊,不到幾分鐘就在我身上扭來扭去,想回地上繼續爬。這時我就會輕描淡寫的跟她說:「 不可以爬這個樓梯,危險」。然後放她回地上。十個月大的小孩聽懂多少我不知道,但漸漸的,她知道爬到那裡就會被抱走,而且父母也不跟她她要的注意力。她就漸漸找別的有趣的事情做了。 「那妳教了多久她才不去爬那個樓梯?」朋友問 多久? 也沒有多久,就差不多一個月。那個月每天多則十幾次,少則一兩次,她就是會試著爬向那個樓梯。我跟雅爸也就是堅定的每次把她帶走。 「然後她就再也不去嚐試了嗎?」朋友再問 當然會啊,特別是我們上樓時,或姐姐上樓時,她也會想上去。我們偶爾會抱著她上去,但不讓她爬。 這就隨著年紀不同有不同的教法;年紀愈大,身體的限制(把她抱起來)就愈少,語言說明就愈多。她四歲左右,我們看她體能發展狀況可以應付那個怪樓梯,也就解禁了。 「反倒是她自己下樓梯時都會坐著用屁股一階一階魯下來,自己知道危險」我跟我朋友這樣說。 而老三,記憶中反而沒教幾次她就不去爬了。但如果有什麼比較有趣的事情發生,像是阿爸在樓上用電腦,她就會很小心的找我們不注意的空檔,以神速爬樓梯。我有兩三次在她爬了三階之後才攔截到她。 一樣的,在我家,很少有「不」這件事,但「不就是不」。理由清楚,邏輯清楚,可以討論,但如果決定是不,那就是不。 如果你要問我,那,是的,我家老二是比老三難教一點。老二比較倔強,比較不服從權威,在說服她之前,她會力爭到底。從小寶寶時是這樣,目前也還是這樣,她的個性就是如此。 我常碰到媽媽問我說,我的小孩怎麼教了那麼多遍都還教不會啊? 這時我總是會用這個例子跟她解釋說: 「沒有教不會的小孩,也不需要用體罰的方式教。如果你覺得小孩教了很多次還教不會? 那最大的可能就是你其實教得還不夠多次啦! 雅媽的家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雅媽的家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flickr
政府為了預防胎兒出生前能預防先天疾病等,提供媽媽們許多胎檢補助津貼,鼓勵媽媽們能多加利用政府的健康政策。 優生保健補助辦法 優生保健是利用醫學技術在婚前、產前、產後等不同生活階段,提供遺傳醫學之資訊,發揮預防醫學之功能,更重要的是避免先天異常兒之發生,孕育健康的下一代。 ◆實施對象: 針對不同項目,有不同補助對象條件,皆需符合各項條件資格,才得以申請補助,請參閱相關網站詳細說明。 ◆實施內容: 詳細補助金額請參閱相關網站詳細說明。 (1)遺傳性疾病檢查: 1.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2.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陽性個案之確認診斷。 3.海洋性貧血檢查。 4.血液細胞遺傳學檢驗。 5.產前遺傳診斷,包括細胞遺傳學檢驗、基因檢驗、生化遺傳學或其他產前遺傳診斷之檢驗。 6.流產組織或死產者之確認診斷。 7.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遺傳性疾病檢查。 (2)精神疾病檢查。 (3)生育調節服務:子宮內避孕器裝置。 (4)結紮手術。 (5)人工流產。 人工生殖補助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支持和協助有意願生育之不孕夫妻為目的,期望透過政府的支持及醫療體系共同的努力,將人工生殖技術品質做好,減少生產併發症,和新生兒相關的風險,同時降低不孕夫妻的經濟負擔。 ◆實施對象: 以中低收入戶及低收入戶夫妻為補助對象,夫妻一方經診斷罹患不孕症,或罹患主管機關公告之重大遺傳性疾病,經由自然生育顯有生育異常子女之虞;夫妻至少一方具有健康之生殖細胞,無須接受他人捐贈精子或卵子。 ◆實施內容: (1)進行不孕症之體外受精(俗稱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技術補助。僅做人工授精(AIH)而非 試管嬰兒,則不予補助。 (2)胚胎植入數:35 歲(含)以下最多植入1個胚胎、36歲以上最多植入2個胚胎。 (3)每對不孕夫妻每年補助金額最高核給新臺幣10萬元整,若實支金額未達者,則以實支金額 補助之。 羊膜穿刺補助 為加強婦幼健康照護,國民健康署於103年11月3日發布補助高齡或高風險懷孕婦女產前遺傳診斷(羊膜穿刺)檢驗費費用。 ◆實施對象: 1.凡34歲以上孕婦 2.本人或配偶或家族有罹患遺傳性疾病 3.曾生育過異常兒 4.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 5.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 6.疑似基因疾病等孕婦 7.今年在婦產科醫療院所接受羊膜穿刺採檢,並送至國民健康署審查通過的29家臨床細胞遺傳檢驗機構檢驗者 ◆實施內容: 1.高齡或高風險懷孕婦女產前遺傳診斷(羊膜穿刺)檢驗費補助5,000元 2.低收入戶、居住於山地、離島或偏遠地區等共56個鄉鎮區,與24個鄉鎮區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請參照附件標示地區)均可獲補助3,500元 詳細資訊可以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業務承辦專線或我的e政府查詢 資料來源:我的e政府網站 圖片來源
當兒子出生沒多久後,我就有了這個念頭,第一,當然是心疼老婆懷孕跟生產時的犧牲跟辛苦,第二,對我們夫妻來說,一女一男恰到好處,如果再多一個,我們很擔心對小孩的愛,難免會有所失衡,而且拼一點是養的起,但生活品質一定會有所下降,「我們是愛小孩,但也不想為了小孩,犧牲掉太多自己的生活品質」,既然夫妻雙方都有了這個共識,那結紮不用多加思考,當然是,男人結。 因為男性結紮方便、安全、併發症又少,反之女性結紮,傷口深、併發症多,而且憑什麼「懷孕、生產」都已經由我老婆代替我去受苦了,現在連「避孕」,都要讓她替我去?那我還算不算男人阿?怎麼想都不合理,也沒道理。 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男性結紮是很小的手術,其實也不用特定找什麼名醫,於是就掛了一下離家比較近的大醫院泌尿科。記得第一次門診的時候,外面等待區都是老年人,只有我一個少年阿在外面等待,那畫面其實有點突兀,等了約二十分鐘左右便輪到我,不知道是不是平常看得都是老人,突然來了個年輕人,一開始醫生沒什麼鳥我,可能心想:「年紀輕輕就來看泌尿科,一臉〝性生活糜爛的樣子〞,一定是生了什麼骯髒病,就先擱著吧。」 大約過了一會兒,醫生忙完之後就酷酷的問我說:「怎麼了?」「那個,醫生您好,我要結紮。」我非常有禮貌的報告。 當我一說完的時候,醫生楞了三秒,表情也瞬間從一臉屎臉,變成笑容可掬地說:「好阿,觀念很好呢,那我馬上來幫你安排一下。」(我心想,難道來結紮的男人,頭頂上都會突然出現光環,看起來也都比較善良嗎?) 醫生非常細心地告知手術過程跟術後狀況,並確認有無小孩後,便快速地安排好時間,在拿了幾份手術同意書讓我帶回家給太太簽,我便開開心心地回家了。(會確認有無小孩是因為,有些醫生不願幫沒小孩的人做結紮手術。) (手術同意書) (我老婆簽的挺快速又豪邁的嘛,一點猶豫擔心都沒有。) 這邊先解釋一下:「男性結紮其實非常簡單,一種是在陰囊下方各開一個約0.5公分的小口,將輸精管拉出,綁住剪斷在電燒,另一邊也是一樣即可完成,術後縫線會自行吸收不用拆。另一種是,切口切於陰囊正中線,再從這一個切口找到左右二條輸精管,拉出來綁住剪斷在電燒。」 這兩種沒有好壞,看醫生習慣,但第一種傷口小恢復較快,但要痛兩次,因為左右都要各開一次,第二種是痛一次就好,但傷口會比較大。(現在大多都是使用第一種。) 此外手術需自費無健保,費用每間醫院、診所都不同,我去的醫院因為會把剪下來的輸精管,拿去化驗所以價錢貴了一點。因為剪輸精管的分辨是靠醫生的判斷跟手感,萬一摸錯剪錯,就要再來開一次,當然機率很小。 (出發前先看一下東西都帶了嗎) 到了手術那天,其實說不緊張是唬爛,但一想到太太為自己生了兩個小孩,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我去開個兩個小洞,就畏畏縮縮像個娘們,實在太沒用,調整好心態後,就直接走到手術室報到。 (故做鎮定其實內心超緊張。) 報到好等了約十分鐘左右,護士就叫我名字了。 (我還再玩手機護士就叫名字了) 進去在簽一份同意書,並且換上了手術服,但內褲這邊先不用脫還是穿在身上,就坐在等待室等開刀嘍。 (簽下去就要跟輸精管說再見了) 對了,我事前有先詢問過醫生說,要不要先剃好毛在過來,當時醫生笑瞇瞇的看著我說,不用,他會幫我服務,害我瞬間臉紅外加害羞。因為他解釋說,毛其實不用全剃光,只要剃掉擋住手術視線的部分就可以了,不然從新生長出來的毛,會刺刺痛痛不舒服。我手術時間是下午一點,大約十二點五十分左右,護士就帶我進去開刀房了,時間滿準時的。 (我的名字莊圈翔準備中) 一進到開刀房。護士便要我躺在手術台上,手術台下有先鋪好綠色的無菌手術布,所以我這邊並沒有像網路上說得,是直接躺在冰冰涼涼的手術台。一躺上去之後,護士便要我雙手合十放在胸上,在替我蓋上厚厚的綠色無菌布,我就看不到我的下半身了。 這時候有個年輕醫生走過來,說要幫我除毛準備一下,我心想:「ㄟ,怎麼不是我上次看得那位資深醫生,該不會這種小手術,大醫院都是派年輕醫生來操刀吧?大事不妙,但人都躺在開刀房了,也只能任人宰割了。」 年輕醫生很熟練地幫我把內褲脫到小腿,我腦中想著:「討厭,怎麼不幫人家全部脫掉,哪有內褲脫一半的道理,脫一半是我平時對老婆用得招式也,例如:在書房、客廳,還是沙發的時候,ㄟ...離題了。」 年輕醫生溫柔地用手指頭拿起我的神鷹,一下把我的神鷹往左甩,然後左邊刮一刮毛,一下又把我的神鷹往右甩,再右邊刮一刮毛,一下往上擺一下往下擺,總之,我的男性尊嚴在開刀房裡面完全蕩然無存,更不要問我會不會有反應,這不是在拍日本A片重口味劇情,誰在開刀房會有反應啦,羞。 不過年輕醫生技術還不錯,刮的過程並沒有什麼不適,刮完後會用類似膠帶的東西,開始沾黏掉落下來的陰毛,都處理完之後,他表示需要將我的神鷹先固定在肚子上,便撕了兩條膠布,將我的神鷹黏在我的肚子上就走了。雖然我看不到,但我想這畫面一定超好笑。 都處理好之後,又有另外一個醫生走進來了,是我上次門診的那位資深醫生,終於,你老人家不要甩大牌嘛,想嚇死寶寶我喔。(雖然我知道,事前準備的小事,本來就不會是您處理,但您早點進來,我也就多點安心嘛。) 醫生再次跟我確認完身份後,便開始我的結紮手術。 主刀醫生站在我右手邊,年輕醫生站在我左手邊,一開使會先消毒,但不單是消毒陰囊而已,是連附近鼠膝部都會跟著消毒,接下來主刀醫生解釋說:「要先抓出輸精管,會有點痛,腹部也有可能會悶悶跟酸酸的。」 我帥氣地說:「來吧。」 他便開始從我右邊蛋蛋開始抓,一抓果然腹部開始悶悶跟酸痛,有點像蛋蛋被踢到或撞到那種不適 但都還在忍受範圍,抓到之後,主刀醫生說:「要打麻醉了喔,打麻醉是最痛的,要忍耐一下喔。」 我咬著牙說:「來吧。」 主刀醫生從蛋蛋一打進去,乾!不痛是假的,但只要想到跟自己老婆生產的過程比起來,這根本是小兒科的東西,也就瞬間釋懷了。打麻醉的過程不到10秒,眼睛一閉其實很快就會過去。 打完之後醫生會玩弄,ㄟ,是專業的拉扯你的蛋皮,問你有感覺跟會痛嗎?我表示不會,他就開始動刀。 動刀的過程,中間會感覺到很多次的拉扯,兩個醫生還突然說:「ㄟ...怎麼一直出血,那邊處理一下,這邊⋯那邊。」 我心想:「媽ㄉ,我是血崩了嗎?好像大事不妙。」 於是兩行老淚默默從眼角流出,躺在手術床上,下半身裸露的任人宰割,癡癡地望著天花板上的手術燈想著:「阿母,孩兒不孝阿;老婆,我愛你,來世再見。」 突然聞到空氣中有一陣燒焦味,把我從幻想中拉回現實,看來是我的輸精管結紮接近完成了,心裡正暗爽說:「也挺簡單的嘛,準備閃人了。」 結果醫生竟然說:「現在一邊好了,該換另外一邊了。」 我問醫生說:「步驟跟剛剛一樣嗎?」 醫生眼神笑笑的說:「當然。」 我臉上瞬間三條線,因為在找輸精管跟打麻醉的時候,真的是很不舒服。此時兩位醫生突然交換位置,我心想:「靠夭,不會是要換年輕醫生操刀吧。」 果然,主刀醫生在旁邊跟年輕醫生說:「來,先捏捏找看看輸精管在哪裡。」 年輕醫生跟資深醫生技術一比,真的差很多,因為可能還不熟悉,再找輸精管捏的過程中,真的很痛,整個腹部超悶、超酸。年輕醫生確定完輸精管的位置之後,又重複一樣的話:「打麻醉嘍!」 我深呼吸了一口氣說:「嗯。」 一打下去,阿勒,這正常嗎??超級痛。 我馬上說:「很痛。」 主刀醫生才在旁邊說:「你打太深了,這在表皮而已。」 「兩位哥哥,你們不要鬧了好嗎,小弟蛋疼死了。」我無奈想著。 在拉扯過程中都不太順利,雖然我不痛,但技術還是有差,突然聽到主刀醫生在旁邊說:「他這個比較粗,所以你角度要這樣。」 (是在說我跟神木一樣粗大嗎?) 粗?男人最想聽到就是粗阿,我馬上自信滿滿勇氣十足,心想:「放擔來吧,恁北就是粗、大又厚。所以你們難搞是正常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手術結束後,醫生拿了兩小罐裡面有很小、白白,很像蘋果手機充電線粗度的東西給我看,說這就是「輸精管」。我心裡默默跟它們說,謝謝,辛苦了。 整個手術時間約快一小時,並不像我爬文看到說只要五~十分鐘,我快要一點進開刀房,一點五十分鐘左右出來,可以自行走路傷口不痛,但腹部會悶悶的。 拿了五天份的消炎止痛跟藥膏,醫生在告知說,大約要15到20次的械彈,到時候再回來檢查一下精蟲數,確定為零之後,才可以行房,交代完後,我便自行開車回家了。 (手上的環忘記拿掉了) 總結:男人結紮真的比女人簡單太多了,真的很建議,如果以後不想再生,有絕育想法的夫妻,老公就不要再遲疑了, 老婆為我們懷孕辛苦生子,那我們替她結紮,其實想想,也挺浪漫的,不是嗎? 口罩男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口罩男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今天要教大家的親子一起動手做的食譜是高麗菜煎餅喔!簡單又好吃!大家趕快來看看怎麼做喔。 首先我們需要的材料有:高麗菜、白飯、胡椒鹽、麵粉及雞蛋 材料準備好了之後就開始做高麗菜煎餅囉! 圖片來源 [1]flickr
之前有同事買了包蔓越莓蒟蒻干,很興奮地告訴我她發現一個好吃、健康且熱量低的零食…習慣吃東西先看營養成份表的Stella,接過蒟蒻干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翻過來看營養成分表,結果發現這包”美味健康”的蒟蒻干每100公克熱量高達333大卡,而其中精緻糖(sugar)就佔了37公克,約148大卡(佔總熱量44.4%)。這相當每口蒟蒻干就有近半熱量是來自精緻糖…即便蒟蒻干是高纖食物,但高糖、且不算低的熱量讓它被踢出營養健康低卡食物的行列。 會特別用這個故事開場是因為Stella發現近年來,很多基本上健康的食物,如上述蒟蒻干、或優酪乳,已被加”料”到失去它原本的健康意義了。廠商加料的目的或許是為了改良味道和口感讓更多人願意購買;也或許是為了降低成本、滿足消費者想買健康又便宜東西的慾望。但結果就是食物變得更加不健康、營養價值變得更低。即便廠商避重就輕地用”添加100%果汁”、”高纖”、”低脂”、”低糖”、”十穀”、”全麥”等字眼包裝行銷,但只要看翻看產品的成份和營養標示就可看出它們加料後不健康的地方。遺憾的是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習慣用價格以及上述廣告術語來下購買決定,而疏於去了解自己所買的食物,導致常常花大錢買到的是”心安”的產品,而非真正有助”健康”的產品。 由於從7/1開始,新的食品法規規定了包裝食品須強制標示”糖”含量,所以在談如何學會看產品標示前,先讓我們來學會如何看懂自己所買的食物到底含的是「醣」還是「糖」,先學會認識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懂得如何選擇含醣類食物吧^_^ 一.「糖」、「醣」、「澱粉」和「碳水化合物」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營養成分標示表上你會看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這個字眼,它泛指所有的醣類,所以你也可以用「醣」這個字眼稱呼它。而我們所常聽到的澱粉(Starch)、糖(Sugar)和纖維(Fiber)等都屬於碳水化合物家族成員。 二.認識食物中的醣! 碳水化合物(或簡稱醣類)依結構可分為四大類:單糖、雙糖、寡糖和多糖。 @單糖是最小單位的糖,其中最常見的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雙糖由兩個單糖分子所構成,其中最常見的有麥芽糖、蔗糖和乳糖; @寡糖由3~10個單糖所構成,如果寡糖、木寡糖等糖類替代品; @多醣則是由10個以上單糖所構成,包括澱粉、肝糖、纖維和糊精等。 而醣類又普遍存在於穀類、水果和蔬菜中,下面我們將介紹食物中常見的醣與糖: A.穀類食物中的澱粉(starches) 植物會利用光合作用將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製成澱粉,儲存在植物細胞內,故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澱粉,但含量最豐富的是穀類及根莖類食物。 澱粉屬於多醣類,我們日常所吃的飯、麵、麥,五穀雜糧和地瓜芋頭等地下根莖類食物都是澱粉類食物。澱粉吃入體內可被身體分解為葡萄糖,提供細胞所需能量;過量的話身體會將多餘的澱粉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做為備用的能源。 [如何選擇] 1.米、麥等穀類宜選擇未經加工的全穀類食物。全穀類含有較精製穀類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不僅對健康較好且讓血糖上升的速度也會較慢。 2.地瓜、芋頭等根莖類澱粉食物宜以新鮮未加工為主,避免食用經糖醃製、經油加工(如地瓜干、芋頭干)或經油糖料理烹調的食物。 B.蔬菜和水果中的糖(sugars) 蔬菜和水果除澱粉外,還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等醣類,只是水果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較蔬菜多,而水果吃起來之所以會比蔬菜甜,主要就是來自其中的果糖。 至於我們所買的蔬菜和水果中到底含的是哪種糖則和食物品種、成熟度與保存狀況有關。舉例來說,水果熟或不熟總熱量差異不大,但吃起來之所以甜度會差很多,主要是因為蔬果的成熟度會影響其中糖和澱粉的相對比例:未熟的青綠色香蕉含較多的澱粉和較少的糖,成熟的黃色香蕉則含少量的澱粉及大量的糖。所以為了降低熱量而勉強自己選擇不熟、較不甜、較難吃的水果實質上意義並不大,因為它們的總醣量和熱量實際上是差不多的。 [如何選擇] 1.攝取蔬菜時宜選擇少油的料理方式來烹調,食用生菜沙拉或涼拌菜料理時宜留意其所淋的醬汁或沾醬,以避免不小心吃入太多的油和糖。 2.水果以新鮮攝取為主。盒裝果汁多半是濃縮還原汁,營養品質差,且多了很多不避要的添加物;現榨果汁因已拋棄纖維,且果汁榨出後部分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C)會隨著時間而被破壞,因此營養價值不如新鮮食用。 C.家用糖和食物中添加的糖(sugars) 蔗糖是一般家用糖(砂糖)的主要成份,在台灣,砂糖主要是由甘蔗所製得,常用來製作各式甜食和飲料。蔗糖因加工精製程度不同而有冰糖、白砂糖、紅砂糖(二砂)、黑糖等的區別。冰糖所含蔗糖純度最高(99.9%),其次是白砂糖。這兩種糖因為甜的很純,所以很適合用在咖啡或紅茶中調味。紅砂糖(99.4%)和黑糖(94.4%)所含蔗糖純度較低,前者常用於一般烹煮的調味,後者因具特殊風味,故常被用來製作糕點。由於紅砂糖和黑糖的蔗糖純度較低,還保留少量有機物及礦物質,相較於精製度較高的冰糖和白砂糖而言,其營養價值較高。 蜂蜜約含70~80%的糖,是蜜蜂採集自植物的花蜜所製得。因經過蜜蜂唾液中酵素的分解,故蜂蜜主要含的是葡萄糖和果糖等單糖類(也含少量蔗糖)。蜂蜜之所以被認為是體虛者相當好的補養品,主要就是因為它所含的主要是單糖,可快速被人體吸收做為能量使用。 由於蜂蜜是蜜蜂採自植物而得,故除葡萄糖、果糖外,還含有微量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與酵素;再加上在中醫上蜂蜜有特別的保健效果,故相較一般家用糖,蜂蜜具有營養與保健價值較佳及熱量較低的特色(因為蜂蜜約含20%水分,所以同樣100公克,蜂蜜熱量約308~315大卡,而砂糖熱量約在385大卡左右)。 [如何選擇] 平日用於製作甜點、飲料的糖多半為單糖或雙糖等小分子的糖。這類糖由於能被口腔細菌所使用而導致蛀牙;吃入體內後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容易引起血糖波動,且能快速轉變成熱量,所以容易轉變成脂肪而發胖。因此這類額外添加的糖最好是能不用就不用,宜盡量少吃。而如果不得已要使用的話,營養價值較佳的黑糖或蜂蜜會是其中較好的選擇。 D.食物中的纖維(fiber) 纖維指的是無法被人體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醣體和木質素,主要來自蔬菜、水果、榖類、豆類和堅果類等植物性食物中,動物性食物則不含膳食纖維。由於人體沒有酵素可分解纖維,所以攝取纖維可增加糞便的體積、增加糞便的柔軟性、刺激腸道的蠕動,因而有助排便;此外纖維還能吸附、稀釋有害物質、刺激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停留在大腸的時間,因此也可降低大腸癌的罹患機會;另外,纖維還可被腸道益菌發酵利用,進而改善腸道菌叢,促進腸道健康。 [如何選擇] 1.以全穀類如全麥或糙米、胚芽米、五穀或十穀米來代替精製穀類或白米。 2.選擇新鮮、未加工的蔬果、豆類或堅果類食物;直接吃蔬果而非喝果汁。 ★此為 Stella營養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Stella營養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本文圖1來源 flickr
這是一篇寫給吃素者、愛吃豆製品者、對坊間五花八門的豆製品感到好奇者,或未來有可能會穿越者(大誤>_<),專門介紹豆漿、豆腐和豆干等常見豆製品營養的文章。 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黃豆是營養、健康且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但它的營養到底有多好,只以大豆為蛋白質來源是否可滿足人體所需的營養?而由黃豆加工製成的豆漿、豆腐、豆干和豆皮等是否也和黃豆一樣營養健康呢?坊間那麼多種豆製品又該如何選擇呢?今天,就讓我們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這個不管葷食或素食都常遇到的食物~黃豆加工製品吧。 ▌黃豆家族成員,你認得多少? 在我們日常飲食當中,黃豆很少直接被食用,取而代之的是眾多的黃豆加工製品,如早餐的豆漿、午餐麵店中的豆干或花干、晚餐火鍋中的凍豆腐或炸豆皮,做為點心或消夜的炸臭豆腐、甜不辣裡的三角油豆腐,及滷味常見的百頁豆腐、素雞、五香豆干等。 黃豆可加工製成很多食物(參考附圖):榨汁可得「豆漿」,豆漿加熱可取得「豆皮」,若加入凝固劑則可製成「豆花」;豆花加壓脫水後可得「豆腐」,豆腐加壓烘乾後可得「豆干」。每種豆製品又可衍生出不同的成員,例如豆腐因所使用的凝固劑不同而有板豆腐、嫩豆腐的差別,另外還可加工成凍豆腐和百頁豆腐;豆干則可分為黃豆干、五香豆干、黑豆干、干絲等。正由於加工方式的不同,導致不同豆製品營養、熱量上有所差異,所以只要能弄清楚彼此間的關聯,就可推算出那些豆製品營養密度較好,那些豆製品熱量會會較低。 ▌黃豆製品都是富含蛋白質和鈣的營養好食物嗎? 你或許聽過”豆腐等黃豆製品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或聽說”喝豆漿、吃豆腐可以補充鈣質”,或被告知”豆製品是零膽固醇、低熱量、健康營養的食物”….但真的是這樣嗎?所有的豆製品都是可安心食用的好食物嗎? 答案當然是”否”。的確,黃豆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食物,蛋白質占了35.6%,且富含纖維,礦物質含量頗豐,鉀、鈣、鐵、鋅等含量都相當可觀,且還有大豆異黃酮等有益健康的植化素。儘管如此,它也是有弱點的:維生素含量偏低。黃豆不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且維生素B1、B2、菸鹼酸、葉酸等的含量都很少,唯一例外的只有維生素B6。所以若不吃蛋奶而以黃豆及其製品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素食者,最好補充綜合維生素來彌補飲食的營養不足。 [豆漿的營養價值]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不喝牛奶容易缺鈣,可以改喝豆漿來補鈣。但其實豆漿並沒有你想像的這麼營養,它的鈣含量其實很低。這是因為豆漿是黃豆(含11.3%的水)加大量水加工製成,由於水稀釋了營養素,所以每百公克的豆漿(含93.3%的水)僅有14.2毫克的鈣,只有同重量黃豆鈣含量的7.3%,其他營養素也是如此,故豆漿的營養密度很低,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均很少,其唯二的優點為熱量低(前提是沒有額外加糖),及可提供植物性蛋白質。 [豆腐的營養價值] 豆腐是豆漿加凝固劑後,再加壓脫去部分水分所製得。傳統是用石膏 (硫酸鈣)或鹵水(海鹽,即氯化鈉)來使蛋白質凝結,近代則多了葡萄糖酸內酯(不含鈣)這個凝固劑。 由於凝固劑及加壓程度的不同而有傳統豆腐(或稱板豆腐)和嫩豆腐之分。傳統豆腐因使用的凝固劑含鈣,且壓得較扎實,故營養密度較嫩豆腐高。每100公克的傳統豆腐熱量為88.4大卡,含8.5公克的蛋白質、約140毫克的鈣,並含植化素和適量的鉀、鐵、鋅等礦物質。嫩豆腐因壓制較不扎實(水分保留較多),且以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為凝固劑,所以營養密度較差,但也因水分較多所以熱量相對較傳統豆腐低。凍豆腐是將傳統豆腐冷凍,因冷凍蛋白質凝結形成空穴,並在解凍後內部液體流出,故凍豆腐的水分含量較豆腐低,相對其熱量和營養密度也會增加而較傳統豆腐高。雖然冷凍及水分的流失過程可能會導致部分維生素的流失,但因黃豆本身所含維生素B群就不多,所以整體來說,其營養品質影響並不大。 傳統的百頁豆腐的做法是豆皮一層層壓製而製成(故又稱千張豆腐),但現今商業大量生產的百頁豆腐多半是以大豆分離蛋白為原料、澱粉為黏稠劑,並添加大豆油及其他食品添加物製得,因此百頁豆腐礦物質含量很低(包括鈣),熱量、脂肪則偏高。每百公克百頁豆腐熱量為216大卡,並含17公克脂肪,但僅有33.5毫克的鈣。故百頁豆腐唯一的優點只有提供優質蛋白質。 [豆干的營養價值] 豆干是豆腐經加壓、烘乾和上色而製得,因其水分含量較豆腐更低,故營養密度會較豆腐高。大體而言,豆干的營養僅次於黃豆,但高於豆腐和豆漿,故為良好的黃豆加工製品。當然,正也因其水分含量較豆腐少,所以相對熱量也較高,每百公克約有200大卡,為傳統豆腐的兩倍多、約嫩豆腐的四倍。 [豆皮的營養價值] 豆漿開蓋加熱時,表面會凝結一層凝固的蛋白質,此層蛋白質薄膜乾燥後水分會流失,變成細薄軟韌的薄片,此即所謂的豆皮。 豆皮是眾多豆類加工製品中含水量最低的(水分含量不到60%),其特色是富含蛋白質,每百公克含量高達25.3公克,且因富含蛋白質,所以維生素B6含量也較高,另外其他礦物質含量也頗豐富。不過要留意的是豆皮熱量不低,每百公克約200大卡,此外,坊間很多豆皮(如滷味攤和火鍋店中的豆皮)都經過油炸再處理,不僅熱量高很多,且炸油因反覆使用而容易產生有害物質,故食用時宜選擇未經油炸的豆皮。 總結來說,豆製品想要吃得營養、健康,最好還是選擇加工較少的豆腐、豆干;關心熱量的話則宜選擇熱量較低的豆漿、豆花和豆腐;想要補充鈣的話,凍豆腐、傳統豆腐、豆干則會是較好的選擇;想要補充蛋白質的話,豆皮、豆干的蛋白質含量會較高。另外,由於豆製品本身味道偏淡且味道大同小異,所以在烹調時常會額外加入油、糖、各種醬料來料理增添味道,因此豆製品若想吃得健康,除了選對適合的豆製品外,還需要盡量減少烹調過程所使用的油、糖、鹽及醬料的攝取喔。 ★此為 Stella營養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Stella營養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孩子讀書做事常常興趣缺缺提不起勁嗎?如何讓對學習失去熱枕的孩子轉而樂於學習呢? 失去的熱枕現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父母往往給予孩子很高的期許,課業的學習常常變成是填鴨式教育,孩子的補習行程滿檔,當孩子每天面對這些無止盡的學習當然會逐漸失去熱枕,首先當然是要檢視孩子的學習狀況,這些學習真的都是對孩子好的嗎? 一直被動接受大人要求的學習,是無法提升孩子的學習力的,反而剝奪他們從探索中學到東西的樂趣,有時候適時給予孩子適度的彈性,學習所愛是維持熱枕的提升學習力的原動力。否則這些學習的經驗給孩子的聯結都只是壓力和不愉快的經驗,當然會令孩子的學習意願跌落谷底。 換個方式學習最好的學習就是體驗,不是教導他們指理解這些知識而已,而是讓他們去體驗知識背後的原理,讓孩子慢慢去摸索,以體驗感受去面對生活,親身的去經歷操作過,想忘都忘不了,這就是有別於純粹去讀書研究知識的學習方式。但現在的孩子靠著補習家教,被動接受重點和答案,不能親身理解背後原因,往往時日一久都忘光了也變成了為了讀書而學習,並也失去了自主找答案的興趣。這就如同換個不一樣的思維,如實驗課程或是給他們觀看影片解說總是給孩子學習上的驚奇,讓他們去看到或親手操作進而體驗出學習的原因和樂趣。 訂立學習規劃 讓孩子對自己負責評估孩子能力並培養孩子訂立出合理可行的目標,並記得從中給予鼓勵及引導幫助,讓孩子學習對憶起討論出的學習規劃付出責任,自身的要求可以給予前進學習的動力,但當孩子無法做到應有的要求時不要先施加太多的壓力,因該檢視是哪個部份出了問題,了解原因做出調整後再跟著孩子一步步地向前邁進,千望不要要求甚高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喔,給予正面的陪伴鼓勵與關懷可以讓小孩樂於面對困難提升學習的能力喔!!參考資料:[1]圖1[2]圖2[3]圖3
知名導演吳念真:「什麼時候開始,台灣學生都成了省話一哥?」跑遍全台灣的吳念真發現每次詢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最後,大家還是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人敢提問。其實,這現象可不只在演講場合上,甚至從課堂上也容易看出端倪,大部分的學生在老師詢問「有沒有問題?」時,都很容易下意識回答「沒有」,有學生心裡想著下課、也有的是想著下課再問。然而,學會在公開場合下,發表自己的遠見與看法,對於學生來說其實相當重要,這樣是為什麼世界頂尖名校,多會將「表達溝通能力」設為重要的教育目標。但反過頭來,現在不敢表達、不敢問的學生可能就會失去許多機會,因此要怎麼從小訓練孩子舉手問問題,多表達自己的意見,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標。 學會說話與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 上學後,孩子會多接觸與同儕們間的相處,這時間點上,如何開始學會溝通就非常重要!也是為什麼通常這時期有好的溝通能力,通常都較受到同儕們歡迎。父母除了與老師多連絡孩子的狀況以外,也可以給孩子一些實際的建議。像是,當同學在發問時候,可以先專心聽別人在說什麼?又會獲得怎麼樣的回饋?更重要的是回到家裡以後,父母一定要花點時間與孩子討論今天在學校發生有趣的事情,讓孩子試著表達自己情緒,但要特別注意,如果聽到自己不太喜歡的部分,也別急著大聲喝斥,先遵守「六秒鐘原則」,心裡默數六秒鐘以後,在開始思考要怎麼引導孩子到正確方向上。學會溝通與表達,便是培養孩子更加獨立、自主的開始。 資料來源: [1]youtube [2]pexels
成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