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答指南
  • 好康優惠
  • 生活
  • 電子報
  • 登入/註冊
  • 母嬰健康
  • 媽媽經
  • 專家
  • 雜誌
  • 時事議題
  • 專欄主題
  • 成長特派報
  • 名人星空館
  • 關於我們
新聞頁面 /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培養睡眠反射習慣,讓寶寶入睡無負擔

2016年04月12日 / 作者:專題記者 徐廷翰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在入睡前如果玩得太過興奮,或者接受太過刺激的故事、或者聽節奏激烈的樂曲,通常整個晚上都會睡不安穩,當然嬰幼兒也不例外。小時候的我,因為太過活潑好動,調皮的無可救藥,晚上睡覺時常常都會做惡夢或者是驚醒,讓爸爸媽媽都要半夜爬起來,安撫我好一陣子,很是辛苦呢! 而睡眠是每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睡眠能調整體質、消除疲勞、對於新陳代謝有所幫助,且可以促進生長發育。但是在孩子的每一個年齡階段,對睡眠的時間要求是不同的。由於新生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因此一天基本上會需要睡上18~22小時。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其睡眠時間也會逐漸縮短,到了2~5個月大的寶寶,睡眠時間大約15~17個小時,而一到三歲的孩子,一天也需要12個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可見睡覺對於三歲以前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大事!   睡前建議讓孩子慢慢沉澱下來,不要再有過度興奮的行為,這樣才可以保障孩子的睡眠品質,除此以外,如果孩子在睡覺前有一個習慣性的哭鬧前奏,父母就應該多留心,掌握他(她)的睡眠習慣,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睡眠反射習慣,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在睡覺前半小時給孩子唱唱歌,讓孩子不僅可以在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下入睡,也帶著絕對安全感的狀態下進入夢鄉。    在這邊與讀者朋友們分享一首哄孩子睡覺的佳搖,這首歌叫做「搖嬰仔歌」,希望透過這首歌謠的分享,讓您的孩子知道睡覺的時間到了,讓這首歌成為安排孩子規律睡眠的「指定曲」,雖然沒有跟孩子說:「該睡覺囉!不要調皮了~」,而只是唱著這首歌謠,慢慢地孩子便懂得對於睡覺的要求,而不再是透過「逼迫」來達到目的囉! 圖片來源:Mami

老外眼中的台灣超商

2016年02月29日 / 作者:特派記者 黃政文

台灣有個特色,就是在便利商店中,你幾乎可以完成生活上所有的需求。 這是在國外的便利商店所沒有的,影片中訪問了一些西方國家對於台灣便利商店的看法,十分的有趣。   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   第一位:波蘭 I think there are many people from Europe, they are very impressed by one small store, you basically have everything. 這種一間小的便利商店卻可以什麼都有,我相信大部份的歐洲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Food which is warm if you want it, you have coffee but at the same time, you can use DHL, you can pay your bills. 店員可以幫你加熱食物,你可以邊喝咖啡邊寄包裹邊付帳單 So I think we don’t have exactly the same convenience store. 我想波蘭當然沒有這樣的便利商店   第二位:加拿大 I’ve noticed that people work so much harder, and they carry everything they have to do everything by themselves. 我來旅行後發現很多台灣人辛苦工作,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來 And they just like, have a way better work ethic so I think there’s a high standard here. 感覺大家責任感很重,可能因為這裡標準很高   第三位:德國 In every country, they add more and more work to your normal work. 每個國家差不多,公司常會增加你的工作量 It’s always the question how much is your work worth. 經典問題就是你的工作到底該拿多少薪水 It’s very difficult. I don’t have an answer for that. 這問題很困難,我也沒有答案   第四位:美國 Same job in America will probably be something like $10 an hour I guess. 我猜美國便利商店員工的時薪應該是10塊美金左右(約新台幣334元) (編按:台灣超商時薪約新台幣120~125元) I think they should get paid more for all the work and effort that they do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they have. 我覺得以這些員工的工作量和責任來說,薪水應該要多給一點吧! It’s just amazing how much I can get done in a single trip to either 7-11 or Family Mart. 最讓我吃驚的就是,我能在小七和全家可以完成的事 Compare to what I can do in the States, which would be just getting gas buying snacks and beer...and DVDs. 跟美國的超商比,我只能去加油、買零食和酒(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借DVDs)>///<   第五位:美國 For the way it’s going, maybe have a playpen, babysit people’s kids, give out massages. 台灣超商再進化下去,搞不好以後會內建托兒所、幫人按摩 I can just see someone give them a massage while they are working the cappuccino machine. 我可以想像有員工邊幫客人按摩、邊幫他們泡咖啡 And on maybe, maybe tell fortunes. 還有...搞不好還可以順便算命 ---------------------------------------------------------------------------------------------------------   最後還提問: What do you think convenience store employees should make? 你覺得便利商店員工薪水應該多少呢?   原來我們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便利商店,在老外眼中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呢!!     圖文參考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1PYFZbY2Y

聆聽肚子中寶寶的心聲心意 就能輕鬆順利的微笑著生產

2016年08月03日 / 作者:池川明 醫師

  「微笑生產」取決於媽媽的想法和環境   池川診所的經驗告訴我,孕婦能否和寶寶心意相通,對產程的順利程度影響很大。能夠母子連心的孕婦,因為完全信任寶寶、內心踏實,所以分娩時能保持平靜,處於放鬆的狀態。產婦處於這樣的狀態,會帶動人體分泌促進生產和減緩陣痛的荷爾蒙,而且身體不僵硬,才能活動自如。這樣的產婦即可迅速掌握寶寶的動態,自己也跟著配合,所以可以加速生產的進行。   反之,如果產婦對自己和寶寶都沒信心,會變得更加不安,甚至導致產程遲滯的情況。緊張不安時,身體會變得僵硬,不但妨礙活動,對荷爾蒙的分泌更是有害無益。   我們診所照慣例一定會詢問每一位孕婦:「請問妳對生產有哪些不安呢?」而我從中發現,越不安的人產程遲滯的機率越高。因此我會建議對生產感到非常不安的孕婦,多聽聽自己和寶寶內心的聲音,而她們不安的程度降低後,生產的確進行得相當順利。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鬆獲得大量與生產有關的資訊,但是太多眾說紛紜的資訊,也會使孕婦不安、無所適從。   生產經驗會影響日後的育兒   在生產前是否有建立親子的溝通管道,不只會影響生產過程,對日後的育兒也會造成影響。   某位經歷「微笑生產」的媽媽,和我分享了她的經驗: 「我懷孕時已經知道寶寶的想法,盡量按照他想要的方式去做。生產那天,我不太會陣痛,還能從容不迫地洗澡,等到『真的要生了』才去醫院。我到醫院,孩子馬上就出生了。讓我驚訝的不只這點,出生後寶寶的成長速度很快,進度甚至超前育兒書的範例。」他的脖子很快就硬了,大概出生兩個月就會坐,七、八月大便會自己走路。而且不只有老大,老二也是這樣。   另外,還有其他媽媽告訴我:「我生產的時候都有按照寶寶的吩咐,他也很乖地配合我,出生後都不會哭鬧,讓我有一個月的時間好好靜養。我很早便開始訓練他上廁所,到他六個月大就訓練完成了。」   上述的快速成長記錄或許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只要在出生前掌握寶寶的心意,這種情況似乎不足為奇。   根據《Magic Child育兒法│不為人知的腦部發育機制》(書名暫譯,約瑟夫.契爾頓.皮亞斯著,日本教文社)的說法,烏干達的婦女都是在自家分娩,而且孩子出生後,媽媽習慣自己抱著嬰兒,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分離。據說媽媽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可以完全了解寶寶的需求。   而且寶寶出生一個星期左右,大小便就可以在室外解決,所以不需要包尿布,據說只要白色的寶寶包巾沾到排泄物,即代表「這個孩子的媽媽還需要加油」。   此外,當地的寶寶平均出生二至四天,脖子即已變硬,六至八週便開始爬行。到烏干達當地調查的歐美人士無不驚訝地說:「怎麼辦到的?」但當地人卻覺得稀鬆平常,反問對方:「為什麼做不到?」   不過,現在烏干達的婦女已習慣在西式醫院生產,這轉變雖然可以提高生產的安全性,但是聽說孩子的成長速度,已與歐美育兒書同步,不再超前了。由此可得到一個結論「出生後馬上和母親分離,可以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但會造成母親無法回應寶寶的需求,因此影響發育速度」。   藉由這個例子不難看出,環境對生產與育兒的影響,確實超乎我們的預期。   有一位遠嫁越南的日本女性,曾經與我分享她的經驗: 「寶寶滿月沒幾天,有一天我婆婆拿著臉盆過來對我說『讓孩子尿在裡面』。雖然我覺得現在訓練上廁所未免太早,但還是照做。沒想到十次有六至八次成功了,讓我好驚訝。」   Sony企業的創辦人、在日本推動無尿布育兒法的井深大先生,以及津田塾大學教授三砂女士等人的研究,告訴我們在母子心意相通的情況下,非常適合採用無尿布育兒法。   我們從育兒書、許多前輩媽媽的經驗,逐漸培養出生產和育兒的概念,但是別人的經驗絕非百分之百適用於自己。育兒書所寫的發育標準,僅適用於書中設定的單一地區,是否適用於其他地區的寶寶,仍有待商榷。   因此,只要媽媽主動改變環境,生產和育兒就可能變得截然不同。如同我剛剛為大家介紹的許多經驗談所示,如果能掌握寶寶出生前和出生後的想法,或許每個人的生產都可以變得輕鬆,充分享受育兒的樂趣。     生產是媽媽內心想法的具體表現   要改變環境,媽媽本人的想法必須先改變。我想有些人應該讀過勵志或心靈成長書籍,知道「心想事成」的力量。量子力學已經證實「在單一條件下進行實驗,實驗結果會依照實驗者的想法而有所改變,不會只有一種結果」。   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生產。信念和想法對現實造成的影響很大,所以如果對生產抱持著「很開心」、「很輕鬆」的認知,實際的生產過程即會獲得同樣的體驗。   我的診所會請孕婦回答一個問題:「妳覺得自己理想中的生產,可以實現幾成?」我從大家的回答,發現回答的數字越高的人,生產的實際狀況越接近理想。值得注意的是,數字的高低和年齡並沒有關係,只要孕婦沒有心理障礙,高齡產婦照樣輕鬆生產的例子比比皆是。和身分證上的年齡大小相比,對高齡生產感到不安的程度,才是關鍵。   堅信「我一定能笑著生產」的人,幾乎都成功做到「微笑生產」。歷經微笑生產的媽媽告訴我:「自從我開始相信,只要照寶寶的意思做就不會有問題之後,整個孕程都很順利,最後成功做到微笑生產。」「我對健康的飲食、運動等興趣缺缺,懷孕時我的直覺告訴我,最好相信自己的感覺,所以我完全『跟著感覺走』。最後,我的生產過程非常輕鬆愉快。」   在藤原婦產科,「不覺得痛」、「很開心,連陣痛都忘了」的生產案例不斷增加,使新來的孕婦逐漸改變對生產的印象,開始覺得「生產是一件開心的事」。在如此的良性循環下,每個在藤原婦產科生產的孕婦,都能經歷開心、無負擔的生產過程。   關於這點,藤原醫生曾這麼說:「聽說懷孕時期抱著『生產一定會讓我很享受!』或是『生產一定是很幸福的事!』的想法,而且在生產時隨時把『好開心』、『真幸福』掛在嘴邊,結果就會如同自己的『預言』,真的生得輕鬆快樂。反之,如果抱著『好可怕』、『一定很痛,我不想生』的負面想法,陣痛一來就拼命大叫『好痛』,媽媽的心思就只會被疼痛佔據。」   不要被來自家人的壓力與擔憂影響   我要提醒大家,所謂的「心想事成」並不僅限於好事。如果孕婦在不知不覺中承受過多來自親友的壓力,很容易產生負面想法,還可能讓這些負面想法「一語成讖」。   最大的壓力來源很有可能是孕婦的媽媽,也就是孩子的外婆。老人家會關心自己的女兒和孫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過度的憂慮使準媽媽不安,就很可能造成產程遲滯。   在小型醫院和助產院常見的情況是,奶奶或外婆覺得不夠保險,直接問孕婦:「找這種沒辦法剖腹產的小醫院好嗎?萬一發生問題怎麼辦?你們怎麼不找大一點的醫院?」   如果準媽媽聽了長輩的話而感到不安,對生產心生疑慮,便可能依照她們的建議,轉到大醫院生產,甚至接受剖腹。到時候,長輩通常會說:「妳看,我不是早就說了,最後還是得剖腹產吧!」但是長輩的一句話,或許才是選擇剖腹產的契機。這畢竟是長輩的建議,所以用「烏鴉嘴」來形容並不恰當,但不可否認的,剖腹產和「微笑生產」還是差滿多的。   遇到這種情況時,關鍵在於孕婦自己要站穩陣腳,對自己和寶寶有足夠的信心,才能有效消弭他人的擔憂。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力,佔了八成!   物理學和生物學已經逐漸釐清「心想事成」的機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DNA研究│人類基因體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這項研究計劃展開之前,以往普遍的認知是,人的性格和體質大致取決於天生的基因。但是這項研究卻揭開一個驚人的事實:基因訊息對性格和體質的影響,只有兩成,其餘八成則取決於生長環境,而「人的意念」即可使環境改變。     「與神仙的約定」紀錄片電影放映會及《池川明微笑生產筆記》簽書會 時間:8月20日 13:00 - 17:00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B2 活動說明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9019552175157/ 「與神仙的約定」紀錄片什麼是,胎內記憶?用影片紀錄的方式去呈現從一九九九年開始進行當時幾乎沒有人知道的議題–是關於寶寶在生前和胎內的記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zT7Emf-A8       池川明微笑生產筆記  連載之2 媽媽,我不會讓妳痛痛!與胎兒心靈相通胎內記憶的幸福分娩法 媽媽單向傳遞訊息的胎教不夠用,你應該與胎兒雙向溝通! 作者 池川明 1954年生於東京。帝京大學醫學系碩士。醫學博士。曾任上尾中央綜合醫院婦產科部長,於1989年開設池川診所。他有關胎內記憶、生前記憶的研究廣被媒體廣為報導,本人也經常以婦產科醫師的身分在各地進行演講等活動。目標是建立以母子為核心的醫療系統。 池川明醫生著作等身,包括《媽媽,我記得你》《我最愛的媽媽,是我選擇了你》、《媽媽,我是為你而來》、《日本第一胎內記憶婦產科醫師寫給準媽媽的安產書》等。 出版社:世茂 出版日期:2016/6/3 分享網址:https://goo.gl/WEiC2R    

專業醫師告訴你 氣喘的保養用藥與對類固醇的釋疑

2016年08月02日 / 作者:許振東 醫師

惠心婦幼診所小兒科主治醫生許振東醫師    口述 文字工作者  陳亞南   執筆 本文轉自財團法人大大之愛癌症基金會     親愛的許醫師:您好。 我有許多疑惑,我看您的專文說氣喘是慢性疾病,控制發炎的情況叫做保養用藥,我不懂是怎樣的情形沒有症狀還需要用藥呢?類固醇用多了很不好吧?平常保養為什麼還是在使用類固醇呢?請醫師詳細解說,好嗎?謝謝。      大家晚安: 對於幼童氣喘這個問題,很謝謝大家的關心。一個嬰幼兒的健康,除了臨床醫師的盡心外,還端賴家長有正確的醫藥觀念。所以很願意一再的重複叮囑。   幼童氣喘的治療原則,要從兩大區塊著手: 第一是氣喘急性發作時候的處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再配合口服類固醇,也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吸藥緩解和後續短期服藥。急性症狀處理了,接下來要怎麼辦,是不是這樣就好了呢?已經解決氣喘根本的問題了嗎?所以第二要注意氣喘的慢性保養。也是這一次想要和大家分享的醫學主題。   我們不妨這樣來思考一個問題:氣喘,平日要如何面對?可以從這著手想想:氣喘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呼吸道支氣管的慢性發炎,雖然當急性發作時立刻就醫控制下來,不再有喘鳴然而是否表示支氣管就沒有發炎了呢?疾病狀況真的就改善了嗎?同時,還需要再想想:過敏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小朋友氣喘很容易急性發作,發作的頻率很快,相較於久久偶爾發作一次,其中的狀況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從這裡來談: ㄧ、氣喘症狀嚴重度分級與發作頻率 臨床上根據氣喘發作的症狀,將氣喘評估分成:輕、中、重三度。 再視氣喘發作的頻率又可分:間歇性和持續性兩類。這些程度上的區分,在臨床上自有嚴格的定義。對於患病幼童的家屬,建議可以這樣簡單的判斷:氣喘如果只有偶爾發作一次,那就屬於輕度間歇性但是假若一個月裡會發作兩次或兩次以上,就不是最輕度那一類型的氣喘,至少已經是輕度持續性了。   二、持續性氣喘與平日保養 若是屬於輕度間歇性的程度,只要在急性發作時候就醫,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和配合醫師給予的短期口服用藥就可以良好控制但是若是屬於輕度持續性以上的程度,呼吸道平日就處在持續發炎的狀態,一遇刺激當然更是立刻發作即使就醫,使用了噴劑,同時也吃了藥,但是支氣管的發炎狀態仍然持續存在。    因為發炎狀況始終存在,加上氣喘一再發作,呼吸道就一再受傷,受傷後修復,就會多出許多結締組織,就像皮膚傷口的結痂一樣,呼吸道支氣管就會變硬,長期之後就會影響了肺功能。這種情況要怎麼辦呢?那就是要從根本的保養處理起。說到這裡,先簡單表列如下,讓大家更容易明白。   氣喘發作嚴重程度的評估與發作頻率的相關   所以氣喘的治療上,非常強調一個觀念:平日保養的重要。如果呼吸道一直處在發炎狀態,就是平日要保養,萬一不理睬,時間久了,會造成呼吸道肺功能的永久傷害。所以當醫師告訴你幼童有氣喘而且是持續性的,就表示呼吸道的慢性發炎一直持續存在,也就是到了需要保養的程度,家長要注意幼童的平日保養了。     三、保養用藥。 慢性的保養治療,是依照症狀的發作頻率及嚴重程度,醫師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藥物之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第一線用藥是吸入性類固醇。這時很多家長便會產生這樣疑慮:類固醇雖然是很好的抗發炎藥物,但是口服類固醇不能長期使用,既然是保養需要長期,怎麼可以一直使用類固醇又說符合安全呢?   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藥物劑型的不同,現在保養用的類固醇已經改用成吸入性藥物。低劑量吸入性的類固醇藥物已經被證明能有效改善呼吸道的慢性發炎,而吸進去的藥物可以直接作用在呼吸道需要的地方,相對於口服類固醇的量,所需劑量很輕,只有百分之一不到,加上現在的製藥技術非常進步,製劑愈製愈好,經由呼吸道局部吸收至   全身的比例更小,因此吸入類固醇後,全身吸收的量非常非常的小,藥物幾乎不會循環到全身,因此在建議劑量下,可以說吸入性藥物不用擔心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然而,家長們始終擔心會影響幼童的生長發育?臨床上有家長主述:雖然劑量很低,難道一定不會影響長高嗎?小時候可是快速生長的黃金時期。   這種種疑惑是很多家長很擔憂的,也是必須再次說清楚的地方。使用類固醇會不會影響生長?這個問題一直有些爭議,研究證實吸入型類固醇並不會影響孩童的最終身高,不會讓孩童最後長不高。但是這樣的說明仍然很難說服某些家長。   那麼,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不用藥、不治療,每天夜咳,睡眠不好,沒有充分休息,是不是更會影響孩童的成長呢?同時,因為沒有好好保養,稍一運動就喘鳴,於是不敢運動,缺乏運動,是不是對孩童生長影響更大呢?所以不必因噎廢食,也毋須無端恐懼,建立正確的觀念,配合適當的保養治療,讓氣喘幼童與同儕一樣健康成長與活動。     另外,現在還有一種常用的替代保養藥物,原廠藥的商品名稱叫做「欣流」(Singulair),它是一種白三烯素拮抗劑,能改善幼兒氣喘等症狀。一般吸入性類固醇,仿單上建議四歲以上使用,若年齡太小如2、3歲的小朋友診斷氣喘,要他吸入用藥很難配合,也有適應症外使用的疑慮,此時可以使用欣流來代替,臨床上發現:對於輕度持續性的小朋友,它的藥效幾乎達到等同吸入性類固醇的效果。但是理論上來說第一線的藥劑還是要以吸入性類固醇為主。   至於臨床症狀為中、重度持續性的幼童,就需要吸入性類固醇,或同時併用欣流,或加上長效性支氣管擴張劑,合併藥物使用效果會更佳。   不同程度有不同的用藥,有時一天一次,也有嚴重而必須早晚各一次,醫師會依照氣喘控制的情況來調整藥物的種類和劑量,而父母為孩童尋求醫治,當然要謹慎弄明白,但也要放下疑慮,才能確實適當地使用口服或吸入性抗發炎藥物,讓患氣喘的幼童得以長期改善他的支氣管發炎反應,又可以將氣喘發作率降到最低,並保有正常的肺功能及良好的生長發育,這才是雙贏啊。

6歲以下兒童傷害事故有高達75%是在家裡受傷

2017年10月17日 / 作者:成長百科編輯室

  每個家長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哎呀!怎麼轉個身,孩子就受傷了。」2013年依據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分析的受傷送醫資料,發現12歲以下兒童受傷時多半有成人在旁,6歲以下兒童受傷時有成人在旁的情況更超過80%,且其中9成以上是家長!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曾針對兒童居家安全進行調查,家長最放心孩子在「家裡」活動,卻有三五‧八%的孩子有在家受傷的經驗。在大多數家長們眼中,「浴室」或「廚房」是家裡最危險的地方,但其實最多兒童是在「客廳」受傷。 12歲以下兒童最常受傷的原因是跌墜(39%),其次是撞擊(28%)。由於媒體的報導,一般會以為兒童跌墜事件以墜樓為主,實際上兒童在同一平面上跌倒受傷的情形更為常見(64%);同樣的,最常見的撞擊傷也不是媒體報導較多的被物件砸到,而是兒童自身移動太快撞到物體造成的傷害(67%)。這些傷害事故超過50%發生在家裡,6歲以下兒童更有高達75%是在家裡受傷。 根據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的觀察統計,兒童在家受傷的類型以「跌倒、墜落」為最多,被家具「壓、砸、夾、刺、撞傷」的比例則排名第二高。 幼兒的身體發育及心智發展,對環境危險的認知與反應都是有限的、不夠敏感的,加上幼兒好奇心重和好動的天性,很容易發生事故傷害,再加上幼小脆弱的身體,一旦發生事故,也容易造成嚴重的傷害程度。 現在家庭普遍坪數不大,孩子能活動的空間不多,很容易因為室內擺設而忽略安全考量。寶寶的成長是階段性的,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好發事故,建議家長可根據寶寶的年齡來調整預防的方向。 讓家成為真正安全的家,家長要注意的事項 防尖防撞防夾 沒有生育孩子之前,屋內裝潢布置常見以昏暗光線、特殊材質的精緻擺飾營造浪漫氛圍,有了孩子後請務必改變,室內照明以明亮為主,擺飾力求簡單,危險物品要放在高處、收納至抽屜內、甚至鎖在櫃中。 孩子的創意永遠是大人無法想像的,大人眼中看似一直放置在老地方、也一直就是老家具的家具,怪了,孩子就是有辦法利用老舊東西玩出新花樣,甚至還讓自己受傷了。 要避免尖角的傢俱,桌腳、櫃邊都要收邊、以軟質橡膠或圓滑物品包覆。 家長無法割捨的易碎材質藝術品,要放置高且深的展示櫥櫃內。 兩歲的寶寶特別喜歡翻箱倒櫃,探索抽屜;四歲的孩子喜歡把自己塞進櫃子裡玩躲貓貓;學齡前後的孩子喜歡挑戰極限。八~九歲的孩子特別愛玩折疊桌。 像剪刀、菜刀、刀片這類尖銳物品,一定要確實收好。有抽屜、有拉環的家具,例如櫃子、冰箱都要檢查是否容易大力夾傷,必要時以抽屜安全鎖固定。 防濕防滑防摔 在樓梯口設置護欄,陽台欄杆不可低於一二○公分,窗戶開口要小於十公分、或外推不得多於四十五度,窗戶和欄杆邊也要避免擺設孩子可攀爬的家具物品。裝設氣密窗或窗戶安全鎖都是好方法。 地板要鋪地毯或軟墊為宜。嬰幼兒最怕從床或沙發上滾落,家長應裝置床邊護欄,或降低床的高度,周遭地板同時鋪上軟墊。 廚房、浴室和浴缸底部,則要鋪上防滑墊。二十公分深的水在幾分鐘之內就足以溺斃一個小孩,家長要多留意寶寶在浴室內的動態,不要有在浴缸內儲水的習慣。 防電防燙防噎 學爬、學走的寶寶,很喜歡拉扯電線或窗簾繩或桌巾。常會讓電線半掛在插頭上,容易觸電。家中所有的線類都應加以固定,插座應加裝遮蓋,以避免孩子觸電。請繫好窗簾繩,以免繩子纏繞孩子造成危害。最好移除桌巾,避免孩子拉扯將滾燙菜餚摔落造成燙傷。 端著熱食時,不要接近孩子,不要拿著滾燙的鍋/盆/壺從孩子頭上經過,家長請務必勤奮繞道而行。抱著孩子時不要吃熱食。用微波爐調理食物時,要把食物攪開散熱再餵食孩子,以免燙嘴。放洗澡水時要先放冷水再調熱水,以免孩子不慎跌入,造成嚴重燙傷。 硬幣、小電池、釦子…這類容易吞嚥造成窒息的物品,藥丸、有毒性的清潔劑、殺蟲劑、芳香劑…等會造成孩子中毒、噎到、窒息的危險物品,切記要收納在孩子於家中探險時難以找到的櫥櫃內,有必要時,請加裝防護鎖。 時時檢查確定孩子的玩具布偶,眼睛及鼻子是不是固定的,玩具是否夠大、完整、不易被撕裂拆散;如果家長認為某玩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請直接破壞趁孩子不注意時丟棄處理,千萬不要再轉送給給其他的小朋友。 廚房的瓦斯開關和浴室的水龍頭、馬桶蓋,市面上均有便宜又方便的防護鎖或防護罩。 家長要記取新聞事件中的教訓 責罵之外要教導孩子正確知識 提醒家長,看到兒童意外事故的新聞,不要只是心疼和驚訝,請立刻起身,好好檢查家裡,即刻移除家中同樣情況的危險環境。 家長在大聲制止孩子觸碰危險物品或任何危險動作之後,要同時灌輸正確的安全知識,告訴孩子為什麼那樣做會很危險。 兒童居家安全防護措施,不做絕對危險,做了肯定會相對安全。 然而儘管家長已經很努力做好防護動作,但就是無法完全阻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因此不能沒有最後的一道防線---家庭緊急應變計劃,請務必在家中準備基本的救傷工具,如急救箱、冰枕等,還有一些急救、諮詢單位的電話,如家庭醫師、附近醫院、毒物中心等,家中最好備有意外處理的手冊,平日閱讀時,要模擬家中可能遇到的實際情況,例如發生燙傷,要如何進行標準的「沖脫泡蓋送」急救措施?要送到附近哪家醫院?有了這一套計劃,當意外事故發生時,家長才能鎮靜、正確、迅速的處理,使傷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er)

喜怒哀樂在我們之間匯成河--父母情緒與嬰兒情緒的連動

2017年07月07日 / 作者:廖璽璸 醫師

(故事)郁芳是醫院小兒腦部超音波的技術員,新婚有喜後,臉上散發的光芒,閃翻了一群苦命的兒科醫師。那一陣子,不管我們在一個病人身上耗時多久都沒有關係,想來即將為人母的喜悅使她特別關心其他人的寶寶。 產後郁芳先生來送油飯時提到,老婆變得「有點難搞」;他幾乎招架不住。 「多體貼些嘛!女人生產比男人打仗還要出生入死耶!照顧一個小嬰兒,可以累死一頭牛呢!」女同事打氣兼洩點男人氣。 「睡不安穩,脾氣暴躁,跟我想像中的日子都不一樣……」郁芳先生嚅嚅道。 「呵!你想得美耶!說!有沒有起來幫忙餵奶?」老朋友繼續火上加油。 「生產後賀爾蒙變化很大,有些女性在生產後幾天到兩週左右會有些情緒低落的現象,會慢慢好起來的。」還是主任老成持重,立刻設下停損點。 「可是已經快四個禮拜了呢……」先生還是愁眉不展。 「叫她趕快回來上班就好了啦!我們會帶給她幸福的啦!」大家起鬨。 一週後郁芳回來,這下大家立刻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了。她動不動就哭,有時暴怒,有時不言不語,有時又無精打采,好像一個沒有充電的郁芳。三不五時還會說真想死,小孩怎麼辦云云。 有人馬上押著她掛號,果然是「產後憂鬱症」無疑。 治療後郁芳好很多,身為一個腦部超音波技術員,她問了一個問題:「這些日子以來,我的情況會不會對孩子的腦部發育造成影響?需不需要做個檢查呢?」 大哉問! (研究報告怎麼說?) 如果說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病應該不會太誇張吧?!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憂鬱症的盛行率約7.3%,大約與西方國家相去不遠,同時男女比率也是女性多出一倍多。此外女性還有一個特殊的憂鬱症──「產後憂鬱症」緊迫盯人。 一半以上的新手媽媽有可能在寶寶出生後會經歷一些心情低落的時候(英文稱baby blue),但有些人強度高及時間長,稱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大約占新手媽媽一至兩成左右。 因此我們可以概括的說,新生兒期有些寶寶是(一至兩成)由有憂鬱狀況的媽媽養育著。接著,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又有一成的孩子要面對憂鬱症母親或父親。因此對孩子的影響究竟為何,的確是值得留意的。 先來猜看看嬰兒大約在什麼時候可以辨識照護者的情緒? 美國的「0-3歲」非營利組織(zero to three)做過一個大規模的調查,來看看美國人對嬰幼兒情緒發展的常識好不好,結果如下:(答案分出生,3個月,6個月以上,1-8歲)   從這個調查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半以上的父母至少「弄丟」了嬰兒的情緒發展期6個月到1年之多。因為我們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只是一個不停哇哇哭,眼裡除了奶以外什麼都不懂的傢伙! 真相是,不懂的是「大人您哪」!大人您,低估了這些「內鍵完整」的精細小生物! 科學家們又是怎麼說服我們,他們所提的「正解」是對的呢? 在沒有影像學檢查武器的初期,心理學家辛辛苦苦地觀察嬰幼兒的表情來編碼,再依據母親的情緒狀態來做分析比較。之後,進步到用腦波檢查,他們也發現嬰兒與母親腦波呈現同步性。 白話一點說就是,憂鬱症母親養的孩子的腦波與媽媽的腦波相像(右前額葉活動高),不憂鬱的母親養育的孩子的腦波也像媽媽的腦波(左前額葉活動高)。他們的腦波正互相輝映著。他們得到的「正解」是:寶寶會感受到父母的情緒變化,起步早的超過你的想像,科學家至少可以抓到3個月大就受影響的證據。(事實上,現在已朝向產前憂鬱的母親對胎兒腦部影響的研究了) 在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掃描的研究利器出來以後,這類證據更多了!管情緒的杏仁核,管理智的前額葉都會受照護者情緒影響而有差異。 大家若可以用心體會嬰幼兒其實早將他的心貼近你的心,很早就能感應,很早就有感覺,只是還無法表達,有口難言啊!家長切莫因不解語,而將發展機會付水流。 嬰兒的情緒腦(emotional brain)發展就是腦部發展的一部分,也是1000天內的重要標竿。根據上述,一個穩定的家庭氣氛,一對情緒平和的父母就是最重要的地基;因為所有的情緒經歷都將在他的大腦內留下痕跡。而這些情緒經歷就是在每日的眼神接觸,撫慰餵養,言語交流中一一展現的。 (衍伸來應用!)     (叮嚀)      插圖繪者介紹程廣莉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嗜好:繪畫(油畫,國畫,絹畫),拼布。     ★此為 廖璽璸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副食品好難搞? 專業醫師告訴你:寶寶厭奶與添加副食品相關問題

2016年03月15日 / 作者:許振東醫師

許醫師:您好。 我想請問您什麼時候添加副食品比較好?我的朋友他的貝比3個多月已經開始在配方奶摻米精了 我的貝比滿 4個月了,才要開始吃副食品,我想請問醫師怎樣開始吃副食品才是正確的?   醫師:我的小孩最近都不肯喝奶,看到奶瓶就推開。怎麼辦?長得又瘦又小,別的小孩 2個月大,抱起來都比他重,有人說給他加一點味道,也有人說捏一捏他,叫他說多吃一點,可是我又不忍心。我要不要抱他來看醫師?我想請醫師告訴我一些方法, 謝謝!   對於小貝比的飲食,在門診中,「什麼時候開始添加副食品」、 「厭奶了怎麼辦?」 都屬於經常性的問題,家長很關切的事項。添加副食品與厭食,看起來這好像似不關聯的事情,其實都和O到6 個月大的貝比有很密切的關係。          比如說家屬常問:什麼時候可以添加副食品?通常,我會分析並建議: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就是小貝比表現出下列狀況:   厭奶了 小貝比看到食物會動嘴巴,流口水,有吃東西的意願。 已經四到六個月大了。   可見厭奶與添加副食品,是有一點時空的關聯。那麼,我先從厭奶說起。   厭奶   臨床醫學上真正的厭奶 當有家屬主述厭奶問題時,首先要釐清的是真的厭奶嗎?是每一餐都吃得少,或是都不吃?或是一餐多一餐少的大小餐呢?這時,我通常會建議家屬做「 飲食日誌 」~記錄小貝比每天的飲食狀況 。比如一天六餐,每一餐的食用奶量,然後計算24小時的總數加起來,是多少。   如果不低於他每天所需的奶量,或是差異不大,這種情況就不能叫做厭奶,只是貝比飲食的時間性與分配數量的改變。經驗上這種大小餐的情形,有時候       一段時間過了就會改善恢復了,因為 2~ 3 個月大的嬰兒對於外在環境的變化已會有情緒的反應,這心理微妙的改變,通常會在他的飲食狀況上反應出來。真正進入厭奶期,也就是他的總奶量變少了,大部分的情形是只有一兩餐維持原有的量。真正的厭奶,醫學上很難有真正的原因,要查出是否真正厭奶,首先要排除病理上的因素:是否有身體上的原因,如腸胃的疾病或者身體上的生病、不舒服,此時需要請兒科醫師檢查,鑑別診斷。此外,我也會建議家長做個小測試,就是餵奶時,當貝比不肯再吃的時候,試著改餵點水,倘若這時願意喝水而卻不肯喝奶,那就極可能真的進入厭奶期了。   如何度過厭奶期? 絕對不要強迫餵食,暫時順其自然 ,可以嘗試少量多餐餵食。 很多家長很在意寶寶喝奶太少而影響生長,於是會採用強迫方式餵食,這種做法反而會讓貝比更不願意主動進食,而對「吃 」產生恐懼、排斥,惡性循環下更不願意吃。改善用餐氛圍 ,請家屬在比較安靜或貝比習慣的空間、環境裡餵食。   靜心觀察貝比的精神、活力與大小便排泄狀況。在這一段時間裡,家長若是怕貝比喝奶太少而缺乏水分,那麼就適時補充水分。只要貝比的大小便正常,精神、活力也都不錯,只是不想吃東西而已,臨床上通常建議觀察一兩個禮拜即可,不必過 分擔心,或者可以在醫師的診斷下給與一點腸胃性的酵素如表飛鳴試看看 。   改變餵食方式和添加副食品。若貝比在三個月內就開始厭奶,那麼等四個月時大可以給予副食品,嘗試從副食品來增加飲食變化與數量,彌補奶量不足的部分。厭奶的情況,對父母來說,的確有些困擾 但是換個角度想,是貝比長大了些,該多給予他一些不同種類、更營養的食物了。因此,緊接著來談貝比與副食品的種種問題。   添加副食品   吃副食品的目的 兒科醫學會的研究及建議,小貝比 4~6 個月大時,就應該考慮添加副食品 。然而,還是要大家先想想給寶寶吃副食品的目的是什麼?有些人把米精、麥精泡在奶瓶中與奶水一起給貝比吃,認為就是添加副食品了,其實那是一種錯誤的方法。麥粉(或米粉)固然是副食品的首選,但如果放在奶瓶中,一來無法讓小寶寶練習咬嚼,二來量太少,無法供給較多不同的如鐵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的營養來源。   添加副食品的目的,是為了供給較多不同的營養來源,同時要訓練寶寶咀嚼與吞嚥食物的能力。那麼,要怎麼添加,要注意什麼,以下有些原則供大家參考。   添加副食品的原則 用湯匙練習餵食,從半流質的食物開始,過一段時間後,可以練習吃果泥或菜泥,然後才是半固體食物。 漸進式添加。從少量開始只添加一種食物,觀察3~7天,有無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腹瀉、腸胃不適等情況。如果適應不錯,可逐漸增量,一週之後再添加另外一種新的食物。然後一、二種食物再調配、混合。 多樣化內容。副食品的種類可以多樣,但是建議從單純的一種食物開始,先素再葷,再加入肉、魚等動物性食材。在餵食的時期裡,同樣的要細心觀察,而且做父母的,不要期望每一次都吃得很好,小貝比雖小,仍有喜歡吃的,也有不喜歡吃的偏好。家長  要有耐心慢慢多嘗試。 以天然的食材、保持食材原味為主。若真的需要調味,適時的加一點就好,還是要保持清淡為宜。 營造愉快的餐食氣氛。當餐餵食副食品的時候,可以暫停一餐奶品而和家人一起用餐,引發貝比吃東西的興趣, 有時可以給貝比一個小湯匙,讓他自己玩玩弄弄,漸漸地讓副食品取代吃奶品。在這裡也和你分享一個經驗:餵食副食品,可以是親子互動的快樂過程。 添加副食品與過敏 寶寶可以添加副食品,固然是一件喜悅,但是家長往往也多了些擔憂,所以門診時,常常有人會問道:蛋、魚肉、海鮮⋯⋯什麼時候可以吃, 海鮮是不是一定要二、三歲以後才能吃?太早吃會不會造成過敏呢?談到這個問題,要跟大家溝通一個新觀念:過去認為添加副食品要避免餵食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要等寶寶大一點,一、兩歲了才嘗試,以預防或避免引起過敏。        可是最新的研究及數據顯示,早一點給寶寶接觸那些高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花生、小麥、魚、貝類等,反而有助於預防過敏,同時由於這些食物都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對於寶寶的發育特別是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很大的益處。因此,目前的建議是不需要刻意延遲吃那些食物的年齡,就視同其他副食品一樣的正常時程,就可以開始。 只是叮嚀你:一定要遵循添加副食品的原則,多觀察小貝比吃過某樣食物後,是否有不舒服、或皮膚出現疹子, 如果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形,就停止那樣食物,並尋求兒科醫師的評估與建議。   最後還要跟大家分享或者說給大家一個信心:不要怕小貝比吃得太少,或長得太瘦,其實小朋友長得如何,只要符合客觀的量尺,該坐、該爬、該站、該學步,生長的時程都很正常,就不要那麼擔心, 要有信心,貝比在你的愛心培育下一定會長得很好。           晚安囉。 延伸閱讀: 專業醫師告訴你 奶娃餵奶 種種問題  

2016猴年生肖 你犯太歲了嗎?

2016年02月10日 / 作者:成長百科

    送走羊年迎來了猴年,想必大家都期待著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更加大發!2016年是丙申年,因為丙屬火,是紅色也代表太陽,而申屬金,是猴子,所以2016年就是紅猴年,所以生肖屬猴的今年是本命年,也就是犯太歲囉,說法上犯太歲的生肖,運勢比起2015年來說會稍稍降低。同樣的屬豬、屬虎、屬蛇的人也同樣有犯到太歲,大家可以前去廟宇安個光明燈,所以年節時各方廟宇也會湧進許多信眾前來安太歲,希望新的一年能夠平平安安,運勢順利。   甚麼是犯太歲 在民間相傳,若自己的生肖與當年的所屬生肖相同,會帶來不好的運氣,就是犯太算,今年是猴年,除了猴子本身就是本沖,犯太歲以外,在猴子正前方的虎也是正沖犯太歲,在猴子旁邊的蛇與豬就是偏沖,也就是說每一年都有四個生肖會犯太歲。   犯太歲該怎麼辦? 而在新年到廟宇裡面乞求一年的順利、平安,就是安太歲啦!在過去,安太歲會用一張紅紙,把那年犯太歲的人,姓名寫在紅紙上貼在神位旁,再用紅或黃紙寫上本年太歲星君神位或一心敬奉太歲星君的字樣,並在晨昏時間,焚香祈求平安。到了現代安太歲,大家都會跑到廟宇裡,點盞光明燈,尤其在網路崛起的現代,甚至出現線上安太歲,只需要點點手指就可以安太歲,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網路安太歲不太能被接受。   至於犯太歲是不是真的會倒楣一整年,還是看大家信不信太歲,安太歲靈不靈驗,大家心誠則靈,做好事存好心大家都會順順利利的。     參考資料:http://tw.5d8z.com  

帶兩個孩子去上課---淺談發展遲緩及早期療育

2016年07月06日 / 作者:成長百科編輯室 / 專業諮詢 許振東醫師、邵慧玫護理師

  我帶兩個孩子去上課---淺談發展遲緩及早期療育 小喬媽是親自照顧一雙兒女的全職媽媽,兒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女兒有語言發展緩慢的狀況,小喬媽當初發現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後,是如何調整心態呢?小喬媽笑著說,剛開始當然也很擔心呀,還好有朋友的孩子是特殊兒,所以如果遇到問題,會去請教朋友,抱著:「只是去請醫師評估,如果真的有問題,就是感謝能夠提早發現,詢問醫師,提供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學習更好的方法及技巧,如果沒問題,那就萬事ok啦,可以放下心裡的大石頭。」 小喬媽分享,自己很幸運,老公都很支持,認為有需要就帶孩子去上課呀。至於有些長輩雖然會反應:「孩子又沒甚麼問題,幹嘛要去上課?」小喬媽就會把孩子上課玩遊戲的畫面錄下來給長輩看,長輩看了還很開心說:「這麼好喔,上課還可以去玩盪鞦韆喔。」小喬媽認為避免讓長輩過度操心,有些事情就不必解釋得太清楚太複雜,總之他們夫妻倆就是持續做對孩子有幫助的事。 小喬媽最後跟我們分享,帶小朋去上課,是用健保卡去復健科掛號,每次去上課就每次去掛號,復健科會給一張復健卡片,每張可蓋6次,像哥哥超過3歲,每次再去掛號就$50-,妹妹還沒超過3歲不用掛號費,復健醫院也都會安排很多相關的課程與講座資訊讓家長們可以去聽。小喬媽很鼓勵家長面對孩子發展緩慢/遲緩/有障礙的狀況,不要害怕,也不用覺得很丟臉,更別擔心怕被人說閒話,就是:「帶孩子去找諮詢和評估,沒問題就放心,有問題就找方式幫助孩子,就這麼簡單。沒甚麼的。」(備註:各醫療院所補助條件和補助費用不同。) 與小喬媽聊天的過程中,筆者想起了幾個朋友的成長經歷:有朋友在幼稚園和國小時期,每次排隊,老師喊:「向前看齊」,他會學其他小朋友的雙手做出標準動作,卻始終不明白真正要做到「向前看齊」的動作是什麼,隊伍到了他哪兒總是歪掉,他因而挨過老師的巴掌;有一位朋友上國中時,智力測驗結果要被分到當時還稱作啟智班的教室,父母到學校極力爭取,正名他們的孩子不是白痴;有朋友的孩子,總是滿場跑沒一刻停下來,說的話從來沒人聽得懂,有很明顯過動的狀況,但朋友就是堅持自己的孩子沒問題,拒絕帶孩子去做評估;有朋友在國小資源教育班當志工媽媽,看著有智能障礙過動兒的媽媽因著自己的孩子明顯與其他小朋友不同,總在聽到別人好意的關心與詢問時,就陷入嚴重憂鬱哭泣的循環狀態。 老一輩的人會說:「這囝仔小漢時中驚啦。(台語)」民間也有俗諺語:「大隻雞慢啼。」肩負孕育生命重責大任的家長們都希望從己所出的孩子是健健康康的,如果真的生了特殊兒要怎麼對祖宗長輩交代?要如何面對左鄰右舍、公司同事、八卦者的嘲弄(但或許是關切)?由於長期以來傳宗接代的包袱、社會公民文化的素質、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友善,給予特殊兒家長重重壓力。或許很多人看到小喬媽的故事會想那是因為他的孩子狀況沒那麼糟呀,成長百科清楚知道,面對生命成長的諸多可能發展,除非是輕度遲緩或臨界,對一位中重度發展遲緩的孩子,想要在短期內看到顯著的進步是過度的期待,將小喬媽的故事寫出來,所要呈現的精神和目的很單純:「想要鼓勵有類似景況的家長能夠勇敢跨出第一步」,讓我們從建立基本的正確知識和觀念著手吧。 什麼是發展遲緩? 孩童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身高、體重與器官的生理性增長,稱之為「生長」,器官功能及智能等各方面的變化、進步、成熟,則稱為「發展」,根據兒童福利法、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以及美國公法,綜合概要整理所謂的發展遲緩是指未滿六歲的兒童在器官功能、感官知覺、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心理、情緒等發展項目上有一種或數種、或全面的發展速度落後或品質上的異常,常見的遲緩類型,包括:動作發展遲緩、語言溝通發展遲緩、認知發展遲緩、社會適應發展遲緩、情緒心理發展遲緩、全面性發展遲緩等等,經由標準化測驗、專家觀察、教師或家長觀察和晤談,透過學者專家評估安排其接受早期療育的服務。 什麼是早期療育?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率約為6%~8%,許多醫學研究文獻證實3歲以前嬰幼兒腦部細胞發展達四分之三以上,吸收能力極強,是嬰幼兒的發展關鍵期,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一些發展遲緩的孩童是可以完全趕上正常同齡兒童,有些即便不能完全趕上,卻可以減輕障礙程度,激發出更多的潛力;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之統計,每投入1元於早期療育工作中,可節省特殊教育3元的成本。 早期療育就是在嬰幼兒發展過程中最黃金的0-6歲,讓特教、專業醫療團隊共同為個案把脈,開出處方,是利用各專業整合性的服務來解決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兒童的各種醫療、教育、家庭及社會相關問題,以便能支持並加強孩子的發展,一方面開發孩子的潛力,一方面減輕障礙程度及併發症,以使孩子能加強與同齡孩子一般過正常生活的能力。 如何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可能性? 家中有0-6歲的小朋友,家長可以根據「兒童健康手冊」後半部所附的「兒童發展連續圖」,特別注意孩子在粗動作、細動作、語言認知、身邊處理及社會性各面向的發展是否有落後狀況,並且分別在孩子一個月大、二個月大、四個月大、六個大、九個月大、一歲大、一歲六個月大、二歲大、三歲大、四歲大、五歲大、六歲大至小兒科醫師或家醫科醫師處定期做兒童健康檢查,任何時期如果檢查出有生長發育(如:生理、運動、視力、聽力、認知、智能、語言溝通、感覺、情緒、學習、社會行為、環境適應等方面)異常,可由醫師轉介至相關醫療專家做進一步聯合鑑定。如果屬於高危險群兒童,如果是早產兒、低體重兒、多胞胎兒、有先天疾病…等,因日後發育過程中出現發展遲緩之機率比一般兒童高,更需要經常做發展評估。 由於現在幾乎都是雙薪家庭,孩子通常委託阿公阿嬤爺爺奶奶、或保母、或早早就上托兒所、幼兒園,呼籲家長再忙都應該時常撥出時間,與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進行詳細交流,瞭解並掌握孩子的發展情形,幼兒園、托兒所、保母等相關照顧者也應該常常注意孩子是否比其他同年齡的孩子發展較慢,只要發現孩子發展呈現較緩慢的現象,或可能疑似發展遲緩,請儘早尋求協助。 為提高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儘速接受聯合評估、縮短等候聯合評估之候診時間,國民健康署已在全國各縣市廣設47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各中心均以跨專業團隊方式(含小兒神經科、小兒復健科、小兒心智科、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提供疑似發展遲緩兒童之評估。現行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受理疑似遲緩個案自接受評估至完成評估報告之時間,均能於6週內完成。若您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現象或想瞭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資源,都可以翻閱「兒童健康手冊」後半部所附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辦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聯繫就近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尋求諮詢與協助。 最後提醒家長們,就如同小喬媽說的:「只是去請醫師評估,如果真的有問題,就是感謝能夠提早發現,詢問醫師,提供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學習更好的方法及技巧,如果沒問題,那就萬事ok啦,可以放下心裡的大石頭。」早期療育的目的是提供適當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給孩子,讓孩子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成長得自信和快樂。千萬不要避諱就醫,只要堅持做對孩子有幫助的事情! 延伸閱讀>>>發現兩個孩子都有發展遲緩的現象,看看小喬媽是這麼做的……

寶島叫賣哥葉昇峻的真情告白:「手抱孩兒時,才知父母時。」

2016年08月10日 / 作者:成長百科編輯室

  帶著小寶島出院後,回到甜蜜溫暖的家,連著2天24小時親密相處,叫賣哥和惠珊氣色很好呢,沒甚麼疲憊樣,看來小寶島很體貼新手爸媽喔!成長百科採訪團隊再次邀請粉絲們,聆聽叫賣哥和惠珊初為人父人母的真情告白。   訪談破場就從叫賣哥的手機開始聊起,採訪團隊很好奇,在小寶島的耳朵旁,叫賣哥一直用手機放甚麼聽起來不像音樂的音頻?原來小寶島還沒出生時,叫賣哥和惠珊就上網路搜尋,如果小朋友哭的時候要怎麼安撫?網路上很多不同的方式:聽羊水的聲音、用比較特殊的抱法、聽安撫音樂,叫賣哥和惠珊也下載了很多安撫音樂,連朋友的孩子聽了有用的安撫音樂,夫妻倆也去下載,但小寶島就是不喜歡不買帳,叫賣哥就持續上youtube尋找,讓小寶島聽了很多安撫寶寶的聲音,直到找到這個胎音的音頻,小寶島一聽到,情緒馬上就平靜了,小寶島就只聽這個胎內聲音的音頻耶,其他音樂音頻都不要,好特別!(如果有粉絲也同為新手爸媽,可以試試喔^^)   連著2天24小時與小寶島親密相處,惠珊說:「最累的應該是我媽媽,感謝偉大的母親,晚上都是媽媽在幫忙帶,我大概2-3小時起來餵一次,就算是沒有親餵小寶島也要先把奶擠出來,如果沒有擠就一定會塞住…(苦笑)…小寶島大部分早上都在睡覺,晚上睡覺的時間比較短一點,可能因為晚上比較安靜,只要有一點點的聲音,就容易被吵醒。」   叫賣哥為人父後最大的生活改變則是:「小寶島現在睡著的時間比他醒著的時間多很多,我忙的時間比較多,跟小寶島接觸的時間比較少,小寶島現在有自己專屬的房間,他在睡覺的時候,我們會把他放在他自己的房間,很奇怪咧,不知道為什麼,我在家或是回家的時候,或是上廁所,或要回房間,下意識就是會走到門口去聽他有沒有在哭,就是會想要走過去…」   才出生不到10天的小嬰娃就有自己獨立的專屬房間,這跟台灣爸媽普遍的習慣很不同呢!   惠珊說:「我比較希望他可以自己獨立,就不要跟我們是黏在一起的,先提早讓他學習著獨立-在自己的空間裡面,像有一次小寶島喝完奶奶,打完嗝,就讓小寶島自己在他房間裡玩,我們就在客廳,他多可愛呀,玩著玩著玩到睡著耶,所以不一定要一直抱著,一直抱著媽媽很累,不只媽媽累,所有的人都很累。」     叫賣哥和惠珊以很稀奇地口吻說:「小寶島很奇妙喔,如果尿布濕了或正在便便,他會不動喔,也不會哭喔,他就都不動,靜止,如果是正在喝奶奶,他也會停下來,就靜止不動,完全不動,好像木頭人,等到上完廁所之後,才會很舒服的伸展身體,(夫妻倆一起展示小寶島的奇妙習慣,這畫面實在是太可愛了,一定要跟粉絲們分享呀^^)。」   惠珊說:「我無意間發現小寶島就翻身了耶,趕快叫老公他們來看。」叫賣哥很慎重地問我們:「他這麼小會翻身是正常的嗎?他會整個側身翻過去耶,他的頭還會上下晃喔,也會左右搖頭喔。」惠珊補充:「如果他不要的事情,他就會一直搖頭,譬如:塞奶嘴給小寶島,小寶島會一直搖頭,然後把奶嘴吐出來,所以他是真的不要喔。」   看來,小寶島是個活動力旺盛、發育成長快速、非常有自我主張的小嬰兒呢!!!這孩子長大後肯定非常聰明,很清楚自己要甚麼、不要甚麼,真是太棒了!!!   惠珊眼眶有點泛淚跟我們分享有了小寶島後她心中最大的感動:「每天看他都長得不一樣,餵他的時候,看他每天都有成長,跟他講話,他會有反應的時候,就很有成就感,他是一個甜蜜的負擔!」   小寶島似乎開始餓了,在媽咪懷裡不安份地蠕動著,惠珊邊安撫邊說著:「一開始也是會怕,怕生小孩和養小孩這件事,人家都說生小孩很容易,但養他很難,你看著他根本不知道他怎麼了,他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哭,你不知道他怎麼了,根本不知道他想要甚麼?就變成我們必須要很注意去觀察他現在需要甚麼?初期一兩天會有點擔心啦,擔心自己帶不好,生活重心也變得不一樣,以前的生活重心是工作,除了工作之外好像也沒有別的,現在有了小孩之後,就以小孩為主,每天看著他都不一樣,因為他要觀察的事情太多了,他的表情變化也很多,隨時隨地都在看他在幹嘛,像他現在就是在說我餓了我要喝奶奶,呵呵。」     叫賣哥這時以他剛強的鐵漢子形象端正跟我們分享:「人說:『手抱孩兒時,才知父母時。(台語俗諺)』現在才明白以前爸爸媽媽是怎麼照顧我的,他們有多辛苦,我們現在才剛開始而已,他也只會吵著要吃、要睡,就這樣而已,他光這樣,我們就覺得累了,等到他再長大一點,有其他需求的時候,他去上課的時候,我們還要煩惱他的學業,愈大的時候,煩惱就會愈多,壓力就會愈大…」   採訪團隊在一旁似乎也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責任,原來真的才剛開始當爸爸,就會煩惱似乎還很遙遠的未來的種種問題。   叫賣哥緩了緩神情,揉了揉自己的肩膀:「對呀,他現在的需求很簡單,就只要吃要睡,我們現在要照顧他,就覺得有一點點壓力了,更不要去想說,從小到大父母照顧我們,一直到成年我們懂事之後,那麼長的過程會有多大的壓力,以前不會去想那麼多,因為沒有親身去體驗過,等到小朋友出來,也不用多久,就幾天而已,就可以感受到壓力是一點一點累積的,是也不會覺得肩膀的擔子很重,就只是知道,哦,原來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的?知道原來每個孩子的爸爸媽媽當初是怎麼樣的感受。」   我們最後詢問,做完月子後,要怎麼安排小寶島後續的照顧計畫呢?是要托嬰嗎?惠珊說:「我會親自照顧他,目前的生涯規劃,會先以照顧小寶島為主,或許等到他開始上學了,再回去工作。過幾天會回台南去做月子。」   叫賣哥立馬接口:「暫時的啦,因為我們特別為了小寶島搬了一個新家,工作很忙,有很多活動和一些通告,我的本行夜市這一塊我也沒有放棄,做生意很忙,我不放心讓她一個人在家裡,如果有甚麼狀況,我可能照顧不到,她回娘家我會比較安心一點。」   叫賣哥在採訪團隊面前總是自然流露著害羞疼惜妻子的剛強男子獨有的深情,也因著幾次互動累積的熟悉感,我們忍不住又想逗弄叫賣哥和惠珊倆口子,問著:「惠珊想老公怎麼辦?老公想兒子怎麼辦?」   爽朗的惠珊直率說:「視訊呀,現在line很方便的…」叫賣哥忍不住小叨唸:「齁,她從我們認識,她就是這樣呀,只要不在家,她就是視訊呀…」惠珊甜甜地回應:「對呀,只要我們沒有在一起就是視訊,以後小寶島就加入一起視訊啦,這就是聯繫感情的必要方式呀,呵呵,尤其是接下來又一南一北…」   這次的短暫聊天又在歡樂的氣氛下結束了,真的很感謝叫賣哥和惠珊願意提供成長百科近距離拍攝、記錄、採訪的機會,讓我們與粉絲都能共同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悅與感動,當然,我們也更加地明瞭了很多新手爸媽鮮少分享,很多不曾有過的措手不及、驚嚇與著急,下一篇,我們將要和粉絲們共同感受某些新手爸媽必經卻難以言說的擔憂。敬請期待囉^^

<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Next >
新聞
  • 嬰兒搖晃症,兒童虐待:永遠的痛
  • 減肥外食輕鬆吃 清粥小菜篇
  • 每天都有大便,不等於沒有便秘
  •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切的基礎
  • 台美親餵文化大不同
熱門排行
  • 1.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讓小寶島的臉花花了
  • 2. 母親的心理煎熬-自己基因讓兩個兒子都患有蠶豆症
  • 3. 三歲以前的嬰幼兒,不能搖晃,以免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
  • 4. 女孩兒們最煩惱的陰道炎問題,知性美女醫師為你解惑!
  • 5. 寶島叫賣哥葉昇峻 回頭浪子遇上豪爽女孩的愛情成家故事
成長百科
<
>
Copyright (C)2015 優績利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Lyons

首頁

產後護理之家

月子餐

臍帶血

問答指南

好康優惠

生活

電子報

登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