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因為各種因素,無法負擔產後護理中心的服務,在照顧新生兒的過程常常長手忙腳亂,亦無法即時向公婆娘家長輩親友尋求支援協助。 台灣幾個縣市的公部門,與當地保母協會或兒福聯盟或家扶基金會合作,訓練出許多育兒指導員,針對家有新生兒的家長最常遇到的問題,例如:沐浴、睡眠、飲食、遊戲、幼兒生活自理..等,提供到宅服務指導的服務。每個縣市受理流程和評估方式皆有不同,成長百科整理有提供此服務的縣市如下,有需求的家長,亦可以直接打電話到該縣市的社會局處洽詢。 【台北市】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結合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台北南區家扶中心辦理「鵝媽媽育兒諮詢社區服務」,民眾可利用電話或網路諮詢鵝媽媽育兒諮詢社區服務,及時解決育兒問題;經評估需進一步到府指導的家長,則提供「定點諮詢」、「課程訓練」及「免費到府育兒協助」,由育兒諮詢服務員提供到府提供沐浴、睡眠、飲食、遊戲、幼兒生活自理等諮詢示範。育兒支持團體也提供專業帶領照顧技巧學習服務,促進父母育兒照顧知能。 「鵝媽媽育兒諮詢社區服務」以服務及時與到府指導為訴求,強化新手父母照顧幼兒能力、提供親職相關資訊,民眾若有育兒諮詢服務需求,可先透過電話洽詢(02)2351-6948或上「南台北家扶.鵝媽媽育兒服務」部落格留言。 介紹網址:台北市政府托育資訊服務網南台北家扶.鵝媽媽育兒服務 【新北市】 新北市自民國 98 年起結合社區保母系統運用有證照之保母推動「育兒指導服務方案」,針對不同型態家庭提供到宅式育兒指導服務,指導家長嬰幼兒照顧、居家環境規劃、親子溝通等技巧,使嬰幼兒可以獲得更妥善之照顧。 一、 服務對象:設籍且實際居住本市,家中育有 0-2 歲幼兒之新手父母或家中育有 0-6 歲幼兒之弱勢家庭並有育兒指導需求之家庭。 二、 服務方式:本項服務經本府社會局審查後,將派案至本市委託之居家托育服務中心,並由到宅育兒指導員到宅提供育兒指導服務 (服務時間、次數由本府社會局視實際需要評估) 。 三、服務內容:提供嬰幼兒沐浴、餵食、食物調製、護理急救等照顧技巧示範教學:依幼兒家庭環境提供嬰兒進食、遊戲、睡眠、幼兒活動動線環境規劃諮詢及提供其他育兒知能與親子溝通技巧等指導。 四、申請表下載網址: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首頁 - 福利服務 - 兒童托育 - 服務及表單 - 托育服務 - 育兒指導。 【新竹市】 一、服務項目:1.提供嬰幼兒進食、遊戲、睡眠及幼兒活動路線等適性與安全諮詢。 2.提供嬰幼兒穿衣、換尿布、清潔沐浴、副食品調製、用具消毒及護理急救等照顧技巧示範。 3.提供嬰幼兒身心發展及行為教養知識,依據個別差異給予建議;例如依嬰幼兒各個成長階段,改變環境佈置及親子閱讀書冊。4.服務次數:服務頻率原則以 3 個月為 1 期,每月 1 至 3 次,每次上限 2 小時。 二、服務對象1.設籍且實際居住本市,家有0-2歲以下幼兒並有育兒指導需求者。 2.設籍且實際居住本市,家有6足歲以下幼兒且符合以下情形之一 (1)列冊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之家庭。 (2)特殊境遇家庭、領有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弱勢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等家庭。 (3)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家庭(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者)。 (4) 幼兒本人為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者。 (5) 其他經本府社工評估親職功能不彰之家庭。 三、申請表下載網址:新竹市育兒指導服務問答集、新竹市育兒指導服務申請表 【台中市】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兒童福利聯盟辦理的『到宅育兒指導服務』,於102年9月份正式上路囉!! 如果您正為如何照顧0-2歲嬰幼兒感到困惑、苦惱,到宅服務可以提供您貼心的到府指導、育兒知識交流等協助,包含0-2歲嬰幼兒的基本沐浴技巧、餵食與睡眠問題、兒童發展疑問、居家安全設計等項目 服務對象:居住本市之(一)準爸媽(二)家有2足歲以下幼兒之新手爸媽(三)家有2足歲以下之雙胞胎、多胞胎家庭(四)家有6足歲以下幼兒之弱勢家庭。 本項服務為“免費”服務,每個家庭一年最多可申請6次。 介紹網址:臺中市爸媽育學堂官方網站說明承辦者兒福聯盟之說明 下載【到宅服務申請表】 【彰化縣】 一、服務項目: 1.副食品製作、基本沐浴技巧、兒童發展疑問、居家安全設計、電話諮詢服務等。2.每個月最多服務3次,服務時間上限為2小時 二、服務對象:1.設籍且實際居住本縣,家有0-2歲嬰幼兒並有育兒指導需求者。2.設籍且實際居住本縣,家有6歲以下幼兒且符合以下資格之一: (1)列冊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之家庭。 (2)特殊境遇家庭、領有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或弱勢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等家庭。 (3)身心障礙家庭(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者)。 (4)幼兒本人為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者。 (5)其他經本府社工評估親職功能不彰之家庭。 三、諮詢專線:04-7638012 四、介紹網址:彰化縣育兒指導服務說明 ※托嬰托育探討專輯※ ▲將孩子托給阿公阿嬤帶,到底好不好呢?(爺奶顧孫當保母可以請領托育補助津貼喔!) ▲托嬰中心,公托和私托的差別?還是乾脆找保母?要如何選擇才對寶寶好呢? ▲從只共度周末的假日家庭 進階為 一年相聚4次的候鳥家庭 ▲八大步驟,為孩子把關嚴選優質且合適的保母 ▲選擇托嬰,掌握跟保母的溝通,親職責任不忽略不缺席 ▲新手父母育兒免煩惱-提供「育兒指導員免費到府服務」縣市整理
惠心婦幼診所小兒科主治醫生許振東醫師口述 文字工作者陳亞南執筆 親愛的許醫師:早安 我聽說除了公費預防針之外,其他還有自費預防針。有人說可以自費打一些預防針,避免更嚴重的流行疾病。是這樣的嗎?那麼自費的預防疫苗有哪些呢?在哪些情況下必須要注射自費疫苗呢?或者說自費疫苗有哪些好處呢?這些都是我們希望知道的,請許醫師為我們說明,好嗎? 謝謝! 大家早安。 打預防針是預防流行疾病最好的方法。在國家財政許可之下,政府都會儘量將比較好、適合大部分孩童的疫苗都納入公費,比如目前已經將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納入,過去需要花費一萬多元才能完成的疫苗,2015年一月開始,貝比出生之後兩個月就可開始公費施打了。 但是還是有一些需要自費的疫苗,相信將來政府也會納入公費裡,現在仍然屬於自費部分的,第一,就是輪狀病毒疫苗第二,則是A型肝炎疫苗。 詳細分訴於下: 輪狀病毒的疫苗 輪狀病毒的疫苗在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為什麼叫輪狀病毒?輪狀病毒的命名是因為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很像一個輪子,所以命名為輪狀病毒(Rotavirus,拉丁文中rota為輪狀)。這種輪狀病毒就是輪狀病毒腸胃炎的元凶,十分兇險,毒性很強。 其實說起來,通常有預防針的疾病,一旦感染,要不是病情很嚴重,容易產生併發症,要不就是很難以避免被感染。這種輪狀病毒腸胃炎在臨床上的特色,第一個就是真的很容易被傳染。無法單靠勤洗手與維持環境清潔來預防,通常只要少數如 10 顆病毒顆粒被散布到手上或物體表面,健康的幼童手上沾到病毒顆粒後稍稍接觸到口、鼻,就會受到感染,甚至這種病毒在桌面上留滯個兩三天後還具有傳染性。可說傳染力非常的強。 因此,它不但在落後國家易於流行開來,就算在先進國家這種疾病的盛行率也很高。此外,這種輪狀病毒腸胃炎在臨床上的症狀,就是很厲害的水瀉。一天可腹瀉十次、二十次,尤其多發生在冬季。因為有很厲害的水瀉,以致會造成兒童嚴重的脫水危險,幸而台灣醫藥很進步,又有健保制度,因而住院治療費用不高,所以都沒有因輪狀病毒腸胃炎而死亡的案例 不過在很多落後國家、或其他國家都有幼童因腹瀉脫水而死亡的案例。 所以才會發展這種輪狀病毒疫苗。目前國內合格上市的,有兩家外國藥廠生產的輪狀病毒腸胃炎疫苗,兩家的製作方式並不一樣,一家是需要服用二劑,另一家是三劑,但是都是減毒疫苗,效果則幾乎類似,只要按步服用完畢整個進程,就能收到預期的預防效果。不過這個預防針的使用上有一特殊性:它的給與有年齡的限制,不是隨時想用就可使用,不像有些疫苗小貝比大一點或延遲一點來服用也沒有關係。在時間的特性上,二價疫苗的第一劑要在貝比四個月大之前服用,小貝比在六個月大之前要服用完成兩劑程序。 另外一種三價疫苗,則要在貝比八個月內服用完畢三劑。同時由於這種疫苗屬於口服方式,家屬可能煩惱要怎樣給小貝比餵食呢?這一點倒不用擔心,有護理師會幫忙給貝比確實服用的。也因為這個疫苗與小貝比的成長進程有關,所以醫師會因職責所在提醒及提供這訊息,也建議有新生貝比的家屬多與信任的醫生溝通詢問,不要因為謠言或未經查證的報導,錯過接種的時機。 再來說 第二種是A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為一存在已久的疾病,其流行與環境有密切關係。目前政府是將原住民及特定的山地鄉的民眾,納入公費提供施打,這種肝炎疫苗就不像輪狀病毒疫苗那般有限定的年紀,在小朋友年紀滿一歲以上,就可以來施打,成人也有成人的劑型可以利用。 有家屬曾問及A型肝炎跟B型肝炎的感染有什麼區別?簡單來說:A型肝炎是經由口由腸道傳染,B型肝炎則是體液傳染,台灣雖然不是A型肝炎的流行區,但是國人因為旅行或工作的關係必要到某些地區去停留一段時間,則就要慎重考慮A型肝炎的傳染。這時醫師建議不妨自費來施打A型肝炎疫苗,一個完整進程共有兩劑針劑,兩針需要間隔半年。 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以施打。
養育不同氣質的孩子就像是栽種不同的花種 安全堡壘就像在孩子手中放了一條牽引繩,堡壘越安全,繩子就越長越堅固,探索範圍會變大。 父母要先察覺親子雙方的異同,因為了解孩子氣質不同,對於一些"較不討喜"的氣質傾向就能有正向的解讀。 好園丁照顧花兒不會一個樣!淺談孩子的氣質與依附安全感 如果說養育不同氣質的孩子就像是栽種不同的花種,那親愛的父母,你是什麼樣的園丁呢?你們的家又是怎樣的花床呢?你會不會說:[要是寶寶像XXX一樣好帶,我這個媽一定好!],言下之意是:[我知道我不是個好媽媽,但是這是因為........],千錯萬錯,竟是孩子的錯? 一切都要從"察覺"開始!父母要先察覺親子雙方的異同,而不要責難彼此的差異,否則只會互相為難而已。 父母如何去察覺呢?舉例來說,不妨問問自己: 1、你喜歡見到許多新朋友嗎?還是見到陌生朋友會讓你有些焦慮?2、去陌生地點遊歷令你興奮?還是你寧願安靜在家?3、你喜歡生活中充滿意外的驚喜?還是你寧願一切按部就班?4、你總是笑臉迎人嗎?還是你奇怪為甚麼會有人老是笑嘻嘻?5、遇到鄰居你會主動聊天?還是你總希望是一個人搭電梯比較清靜?6、你覺得你"識時務"嗎?還是朋友總說你太白目了?…………. 有許多像這樣的問題,父母可以問自己;同時也藉此觀察孩子,如此一來,對自己或對孩子就會有一個簡單的輪廓。當然可以進一步思考氣質的9個向度: 活動量、規律性、適應性、趨避性、反應強度、主要情緒、堅持度、分心度、敏感度;那就會更清楚了! 家長們或許聽過"依附關係"這個名詞,簡單說,依附關係就是孩子對生活中特定人物(親子的話就是指父母)的強烈情感連結,這種依附關係是互相的,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附,父母也會對孩子產生依附的,而依附關係的安全與否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巨大,其影響將延續到成人期,以及與下一代的依附關係。 安全型依附是指孩子把父母當成"安全堡壘",每當他見不到父母時,他會焦慮哭鬧,但只要見到父母,他就放心地繼續玩耍了,也就是,孩子越是想向外探索,他就越會期待有一個堡壘可依靠,如果這個堡壘不可靠(例如:父母態度變來變去或陰晴不定),那麼孩子就不敢向外探索,安全堡壘就像在孩子手中放了一條牽引繩,堡壘越安全,繩子就越長越堅固,探索範圍會變大。 像開頭指出的,父母把親子關係不好怪罪於孩子的氣質,有沒有可能?當然有!如果身為家長的成人,沒有深入了解,孩子與所有人一樣都有個別差異,而只是一昧的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就會危害到安全型依附的產生。 《安娜•卡列尼娜》一書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很巧的,依附關係亦然,安全型依附都相似,不安全型依附則有許多原因,研究者 Crazyna Kochnaska 說,氣質大膽的孩子(蒲公英型)若與父母有不安全依附,那麼他會出現"逃避"(當然啦!父母既不可靠,我還不如躲遠一點自己玩,反正我膽子大!),而慢熱型的孩子(蘭花型)若也有不安全依附將變得"抗拒"(唉!反正你們都不懂我,我也不理你!)。 別再把慢熱的孩子說成是"扭扭捏捏"、"不大方";也別把玫瑰寶寶(磨娘型)定位為"惡劣難搞";更別一股腦說好動的蒲公英寶寶是"前世冤家",先花點時間"察覺"彼此的差異,再尋找相對應的好方式來教養,有些研究顯示,父母親因為了解孩子氣質不同而對於一些"較不討喜"的氣質傾向有了正向的解讀,因而使孩子的發展與親子關係均更美好。 例如:◆一歲的小光媽抱怨:[哪有這麼難搞的?一定要這個玩具?別的都不行?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好,你到底是什麼轉世?]。◆兩歲的小光媽繼續抱怨:[不想要就哭,搖頭搖得像個波浪鼓,想要什麼就一定要,什麼都要聽你的嗎?]◆三歲時小光媽開始咆哮:[回家了!那麼不聽話,你自己留在這裡,我不管你了。] 如果小光媽對他的氣質多一些了解…… ◆一歲的小光媽這樣看:[你喜歡同樣一個玩具,很堅持喔!想不想跟媽媽交換這個呢?現在還不想嗎?好,那明天喔!]◆兩歲的小光媽說:[你要吃A還是B?兩種選一個吧!]◆因為小光堅持度高,出去玩以前,媽媽要運用三歲孩子能懂得方法先約法三章。小光媽這樣告訴小光爸:[孩子堅持度很高,玩積木時很認真呢!],她也說:[溜滑梯時玩得很認真,不喜歡被叫回來呢!不過還是回家了!你也要稱讚他喔!]。 這樣一路繼續演變,結局應該大不同吧! 插圖繪者介紹 程廣莉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嗜好:繪畫(油畫,國畫,絹畫),拼布。
出生後,什麼時候開始有情緒? 我在許多課程裡問這個問題,多數的媽媽們都認為一出生就有情緒的,因為孩子會哭呀!哭不就是"傷心"嗎?"傷心"不就是情緒的一種?不過這還是有爭議的的。剛出生的哭是代表情緒嗎?那為什麼越早產的孩子,哭的機會越大?照理來說,早產不是發展得更慢嗎?所以新生兒的哭一定是情緒反應嗎?其實不只一般人這樣問,科學家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孩子滿月左右,至少有愉悅與挫折的情緒,而5-7個月以前基本情緒(害怕、喜悅、生氣、傷心、好奇、厭惡、驚奇)已經發展完成。慢慢地在1-3歲前,複雜情緒(又稱自我情緒,這些情緒傷害或強化自我感覺,如:尷尬、羞恥、愧疚、羨慕、驕傲等等)也逐步出現,這些小人兒也就越來越不單純了。 因此,情緒教育要從嬰幼兒期開始,因為情緒發展就是這麼早,假如我們知道爬行對孩子運動機能發育的重要,因此鼓勵他們多爬爬;我們也知道認知能力需要刺激,所以經常與他們玩遊戲,那麼情緒發展也始於嬰兒期,我們怎麼就可以不管它呢??? 再者,情緒教育影響神經連結、構造、基因表現,我們的神經具"可塑性",誇張一點的說,大腦是可以"被設計"的! 我們的腦可區分為下層腦(情緒腦與腦幹)與上層腦(理智與認知);上下層之說,除了位置關係以外,演化時間長短也不同(遠古的下層與近代的上層),情緒腦在幾億年前就存在了,而大腦上層(新腦)不過幾百萬年的歷史,難怪我們的理智經常輸給情緒,而做出後悔莫及的事。 但是,科學家一再證明,上下層腦的連結是可以被訓練的!!不光是神經連結可以訓練加強,其實構造本身也會改變,例如:一些被虐待的孩子,其情緒腦的杏仁核(生氣中樞)就比較大,而新腦就比較小,還有一些研究也發現,連基因都可以因後天對待不同而決定要彰顯或隱匿,有些具焦慮或害羞基因的孩子也可以因家庭教養而改變性格。 這些就是為甚麼需要情緒教育,而且越早越好的理由。 舉例來說,當孩子很憤怒而摔壞玩具時,我們想像他的下層腦火山爆發,而上層腦束手無策,如果家長有情緒教育的知識,知道上下層腦連結的神經"配線" (鉤束)需要時間形成,但若有方法則可固化其結構時,家長必會體認察覺之,不出口罵他或責打他,取而代之的是,先協助他替情緒命名(此舉可以讓他從爆發的情緒腦中找到出路)--- "我看得出來你非常生氣",接著同理他"你也不想傷害玩具的" (此舉協助他冷靜情緒腦),然後協助他設立界線並解決問題"弄壞玩具就沒有了,所以當你生氣時,你可以……. " (此舉協助他的新腦發揮功用)。 我們這樣做的目的,與協助孩子溜滑梯、騎三輪車、拉小提琴或彈鋼琴一樣;只是我們要幫助他們的部位由運動神經,手部肌肉或聽覺系統,轉到情緒與理智的連結系統。 那嬰兒期除了抱起來,還能做甚麼呢? 可以做的可多了! 首先是學習與練習,學習關於情緒教育的知識,隨時做好準備,父母不會因為愛孩子就具有情緒輔導的能力的。更何況,許多父母的愛因為不知如何施展,還有"毒性"呢!情緒教育需要學習與練習,學習情緒發展的來龍去脈,練習情緒教育的作法與技巧。 嬰兒期就是父母的情緒教育操兵演練期! 情緒教育是父母的功課!嬰兒期是始業式! 你只要開始留意,就走對路了! 插圖繪者介紹程廣莉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嗜好:繪畫(油畫,國畫,絹畫),拼布。
星座是一項獨特的指標,自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而每個星座都有著各自的性格與特色,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的幸運物品以及幸運顏色等,今天就來為各位整理2016年專屬於各個星座的小幸運! 牡羊座(3月21日~4月19日)幸運顏色: 洋紅色幸運數字: 6、7幸運物品: 銀飾。牡羊座心直口快,個性衝動,純淨高貴的銀飾品能夠為牡羊帶來滿滿的幸運。 金牛座(4月20日~5月20日)幸運顏色: 粉紅色幸運數字: 1、9幸運物品: 紅繩。恰如金牛的簡單務實,大方的紅繩手飾便能為金牛帶來幸運。 雙子座(5月21日~6月21日)幸運顏色: 淺黃色幸運數字: 4、5、7幸運物品: 木雕藝品。雙子座思想靈活,獨樹一格,木能量的工藝品能夠使得雙子更加茁壯。 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幸運顏色: 銀灰色幸運數字: 3、8幸運物品: 翡翠。巨蠍座通常對於精緻的物品無法抗拒,而高貴精緻的翡翠能夠為巨蟹帶來能量。 獅子座(7月23日~8月22日)幸運顏色: 金黃色幸運數字: 5、9幸運物品: 葫蘆。獅子座的人通常較為霸道,葫蘆形狀的飾品能夠稍稍化解獅子的暴戾之氣,帶來好運。 處女座(8月23日~9月22日)幸運顏色: 青綠色幸運數字: 4、8幸運物品: 戒指。處女座對於權力有著一定的慾望,象徵權力的戒指能夠為處女帶來好運。 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幸運顏色: 天藍色幸運數字: 6、9幸運物品: 風鈴。風象星座的天秤,個性自由奔放,猶如風一般漂浮不定,因此最佳的幸運物為造型風鈴。 天蠍座(10月23日~11月21日)幸運顏色: 棕褐色幸運數字: 3、5幸運物品: 黑曜石。對於天蠍座來說,通常對於金錢、權力是富有強烈慾望的,因此能量強大的黑曜石,能夠提供天蠍滿滿的能量。 射手座(11月22日~12月21日)幸運顏色: 紫紅色幸運數字: 9幸運物品: 玉飾。對於脾氣較急躁的射手來說,玉飾能夠讓射手有收斂的效果。 魔羯座(12月22日~1月20日)幸運顏色: 灰黑色幸運數字: 3、7幸運物品: 檀珠。土象星座的魔羯,與木製品有特殊的共鳴,帶點檀香味的珠鍊,非常適合摩羯座。 水瓶座(1月21日~2月18日)幸運顏色: 深藍色幸運數字: 4、8幸運物品: 香包。水瓶座思緒旺盛,香包淡淡的香氣能夠為水瓶提升精神力。 雙魚座(2月19~3月20)幸運顏色: 淡綠色幸運數字: 3、5、7幸運物品: 水晶。雙魚座浪漫夢幻,水晶的能量能夠為雙魚帶來滿滿的靈感。 圖片來源[1]
在台灣,大說數幫懷孕媽媽產檢的醫師,都會一直服務到生產完畢。以多數媽媽來說,從剛懷孕到即將臨盆,每一次就診以及產檢都希望看到自己熟識的醫師以及醫護團隊,一方面醫師比較了解媽媽的狀況以外,媽媽也對於自己熟識的醫師比較安心。 台灣婦產科醫師老化 雖然這樣的傳統對於生產的媽媽比較安心,但對於醫師以及醫護人員來說就比較累,每位醫師都需要了解他所有患者的狀況,白天需要產檢、看診,到了大半夜可能還需要接生。這也是造成婦產科醫師工時長的原因之一。在台灣,婦產科醫師與同樣長工時的外科、急診科醫師都出現人力缺乏問題。根據聯合報2014年的報導指出,因為婦產科缺乏新血,導致婦產科醫師嚴重老化,有半數醫師超過60歲以上,在未來勢必導致醫師工時更長,醫事人員不足導致醫療品質下降。 分工與傳統 相較於台灣,在國外的婦產科較多採取分工,產檢醫師就專門做產檢工作,接生醫師與不孕症、婦科疾病都有專門醫師,較少出現一位醫師一條龍的服務。現在在台灣也有一些醫院推行分工制度,產檢、不孕症、婦科、生產都有專門的醫師,媽媽產檢的醫師與生產就會不同。雖然這樣的制度相較於目前台灣傳統一條龍服務來說,或許少了幾分親切感,但對於醫護的工時以及醫療品質較有保障,對於媽媽來說也能享受到好的醫療品質。但也許有人會問,這樣一來我的醫師不就可能對於我的狀況,不會很了解? 比起台灣醫師從頭到尾,這樣的分工就更需要醫護團隊間合作的默契,才能讓每位醫師了解媽媽的狀況,所以不管甚麼制度都有好有壞。 鍾醫師也在採訪中提到,在加拿大的婦產科,他們的醫師採取的制度,醫師可能連續接生2個月,再來剩下10個月就不做任何接生的工作(還會有其他門診),除了保障醫護工時以外,減少因長工時造成的疲累,也讓患者可以享受到較好的醫療品質。所以總括來說,如何在服務病患、醫護工時以及維護醫療品質上做出平衡,真的很重要。 台灣的醫療環境以目前來說,對於醫護人員仍是比較嚴苛的,工時與薪資不符合比例,還需要面對可能出現的醫療糾紛以及恐龍家屬,大家真的要珍惜台灣可貴的醫護環境,以下這張照片是美國的醫療帳單,這位民眾在醫院生小孩並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光是醫藥費就高達150萬台幣(4萬9871美金),這樣的醫療在台灣不只便宜太多,生小孩還有生育補助,所以CNN才會說台灣健保制度是世界第一,但這樣的便民服務是否有便到醫護? 我們該好好思考! 給予辛苦的醫療人員最大的掌聲以及感謝!
臺中市托育一條龍─平價托育費用補助【與本市合作之彰、投、苗協力托嬰中心】 (一)補助對象(應具備下列各款條件): 1、父母(或監護人)一方設籍本市滿半年或其未滿3歲嬰幼兒設籍本市,並送托本市協力托嬰中心收托,或戶籍登記為同一母親或父親,有三位以上子女之家庭, 其未滿3歲幼童需送請協力托嬰中心照顧者。 倘送托彰化縣、南投縣 、苗栗縣之協力托嬰中心,須符合設籍本市之幼童或父母一方戶籍地至就托之托嬰中心距離不超過 10 公里者。 自105年7月1日起生效實施: 倘送托彰化縣、南投縣、苗栗縣之協力托嬰中心,須符合設籍本市之幼童或父母一方戶籍地,或父母(或監護人)一方工作地至就托之托嬰中心距離不超過10公里者。 自106年1月1日起生效實施: 倘送托彰化縣、南投縣、苗栗縣之協力托嬰中心,須符合設籍本市之幼童及父母一方戶籍地,或父母(或監護人)一方工作地至就托之托嬰中心距離不超過10公里者。 2、以日托、全日托、夜托等型態為原則且托育費用超過衛生福利部家庭部分托育費用補助與本市平價托育費用補助之合計金額為原則。 3、未領取因照顧該名幼童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或父母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或臺中市幼兒園免學費補助者。 (二)補助標準: 1. ●符合「雙就業及稅率未達20%」資格者 ($.3000) ●符合「三位子女以上家庭」資格者 ($.3000) ●符合「未就業送托、或稅率20%以上」資格($.2000) 2.補助起始日: (1)申請人應於實際收托日起15日內,備齊文件送交幼兒就托之協力托嬰中心初審,其補助日期自實際收托日起算。 (2)逾時未於實際收托15日內備齊文件送件者,則補助日期自申請人備齊文件送至協力托嬰中心之收件日(以郵戳日或托嬰中心簽收日為憑)起算。 (三)應備文件: 1、申請表。 2、申請人一方有效郵局存簿封面影本(黏貼於申請表背面)。 3、與本市協力托嬰中心簽訂之托育契約書影本。 4、申請人雙方或幼兒近3個月內設籍本市資格戶籍資料(需詳列記事欄),未設籍者得檢附有效戶籍資料或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三位子女以上家庭者需提供三位子女(含以上)之證明文件。 5、申請人雙方近3個月內有效就業證明(三位子女以上家庭無須繳交) (四)受理單位:與本市合作之彰化、南投、苗栗協力托嬰中心。 (五)申請人義務及注意事項: 1、請務必參閱本市「托育一條龍-平價托育服務實施計畫」。 2、本補助應每年提出申請,補助至幼兒滿補助歲數前一日止。 3、以日托、全日托、夜托等型態為原則且托育費用超過衛生福利部家庭部分托育費用補助與本市平價托育費用補助之合計金額為原則。 4、申請人應於實際收托日起15日內,備齊文件送交幼兒就托之托嬰中心初審,其補助日期自實際收托日起算;逾時未於實際收托15日內備齊文件送件者,則補助日期自申請人備齊文件送至托嬰中心之收件日(以郵戳日或托嬰中心簽收日為憑)起算。 5、本補助超過半個月,不滿一個月者以一個月計;未達半個月者以半個月計,補助至幼童滿三歲生日前一天止。 6、每月1至15日提出申請者,經本局複審通過後,於申請隔月28日撥款;每月16至31日提出申請者,經本局複審通過後,於申請次次月28日撥款。如有疑義者請於撥款次月10日前提出。 7、受補助者須於規定時間內備齊所有申請文件,以免延誤補助審核時間,影響受補助者自身權益,且所提供之審核資料如有不實,或不符合補助資格(如幼童年齡、設籍條件、收托地點等規範),或未實際送托幼童或知悉托育人員有違反收托原則,仍申請補助等不法情事,致本局陷於錯誤核撥者,如經查屬實須自負法律責任,並繳回全額補助金額。 8、受補助期間皆不得同時重複申請因照顧該名幼兒之政府同性質補助(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育兒津貼、臺中市幼兒園免學費補助);如重複申請,將立即終止不予補助,並應繳回全額補助金額。日後符合申請資格者,須重行提出申請。 詳細資訊可以到台中市政府社會局查詢 資料來源:台中市社會局 圖片來源
音樂對孩子的影響大家可能都有聽過從小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當然這句話不是絕對的,不過音樂的聆聽與學習普遍認為確實對孩童有正面的影響,有許多統計研究顯示出美好的音樂對孩童的成長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如讓小孩子聆聽古典音樂有助於讓孩子們能夠靜下自己的心讓孩子更有專注力來做學習而且可記憶較多的資訊。不僅如此,音樂還可提高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更樂於去分享幫助他人以及提高了相互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從小學習或是聆聽正確類型的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以致於這些孩子的課業成績普遍會優於其他的小孩。音樂對人的思維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它可以讓一個人在更好的心態下去面對學習,從小學習聆聽音樂的孩子的人格特質上通常有認真仔細、更開朗、更積極上進等特質。 音樂胎教 影響寶寶未來音樂對胎兒的發育與成長有著很好的安撫作用。在懷孕的期間,肚子裡的小寶貝確實能感受到媽媽的心境,此時期母親可以選擇聆聽一些適合胎教的音樂,聆聽這些音樂能夠引發良好的情緒,對母親與胎兒間的親密感有著正向的幫助,或許也影響著小寶貝未來的身心靈成長。胎教音樂通常是一些旋律輕鬆柔和舒適的古典音樂,這些使人放鬆的胎教音樂通常是α波,其波長和母親心跳聲音類似,形成協調和諧的旋律,使孕婦感到放鬆讓胎兒也感到和諧,良好的心情也可促使體內產生如腦內啡等物質使人感受到幸福感。 何時適合小朋友學習音樂呢 小寶貝們除了能在胎兒時期接觸胎教音樂之外,在小孩一出生後也可繼續接觸音樂,讓他們繼續聽聽一些輕柔不會有太刺激性的音樂到一些兒歌其實都是很好的。在小孩4~5歲的時期是他們的音感最強的時期,事實上,不管年齡的大小,只要小孩能夠去接受,就可以試圖讓他們去學習音樂或是聆聽音樂,讓小孩潛移默化,慢慢受到薰陶影響,如果小朋友要開始學習一些樂器則到6到7歲開始會是比較適合的年紀,因為此時期孩子們的手指大小肌肉發育已經能達到精細的運動技能,彈、拉樂器時就不會感到太吃力,當然在學習前最好能跟專業的老師先討論過,培養小孩音樂的興趣建立一技之長能帶給孩子相對的自信與陶冶,但是家長們千萬不要變成要求孩子們去學習音樂,否則跟一開始學習成長的本意相違背對孩子的發展則是揠苗助長了,不管孩子們表現得如何記得給予他們讚美與鼓勵喔! 參考資料: [1]圖1 [2]圖2 [3]圖3
今天是農曆初二也是習俗中回娘家的日子,這邊也先來跟大家介紹一首台灣民間所流傳關於農曆新年的新年歌,這首歌是這樣子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十三食暗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 初二回娘家 為什麼女方要在農曆初二才能回娘家呢?因為傳統習俗認為若是已嫁的女兒正月初一歸寧,會讓娘家變窮,所以必須待到初二才能回娘家,台灣稱為「作客」、「回娘家」。為人媳婦的須一大早就要準備便當飯菜與女婿、子女一同回娘家。古時候的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歸寧,所以初二回娘家時多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這一道古俗在現今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回娘家」的時候也不能空手作客,要準備一些伴手禮,台語稱為「伴手」或「等路」。 娘家兄弟有子女的,也要贈送紅包。從前甚至還有一個習俗是女兒所帶回娘家的外孫,則由娘家贈送雞腿或是用紅絨繩繫古錢,掛在外孫的頸上,稱之為「結衫帶」時至今日這些以前的古俗也已漸漸被給予紅包的方式所替代。 當然歡樂的年節大家總是攜家帶眷返回家鄉希望與親朋好友一齊歡慶年節,這時候一定會遇到一個小插曲就是塞車,長長車陣中的等待對於美好年節中無疑是一小小難題,這邊提供給大家高公局的即時路況查詢網址以便在返鄉之時可以進行查詢及規劃出最快速返鄉的方式,希望大家都能開心的返鄉與親朋好友度過這個溫馨的年節唷! 高公局即時路況 2016年2月9日 10:00更新 圖片來源:高速公路局 http://1968.freeway.gov.tw/index 參考來源 http://38time.artjoey.com/festival/newyear.htm
各位媽媽要注意了,在25歲的時候,人體的基礎代謝效率會達到巔峰,但隨著此刻隨著年紀增長,體內的代謝速度會以2%-5%的速度下降,但年紀的影響因素是最不需要被討論,相信各位媽媽更是不想討論,因此維持基礎代謝效率,需要進行相當多的運動與均衡的飲食,除了這點之外,更需要特別注意生活作息習慣,睡眠中,生長激素分泌量會上升,生長激素就是維持基礎代謝率的關鍵,生長激素主要的分泌時間是在晚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超過這個時段入睡的生長激素分泌量會下降,間接影響基礎代謝率。 此時間想減肥的媽媽們,千萬不可以過度節食: 因為身體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當我們攝取的熱量下降時,身體的本能是關閉較不必要的功能,讓僅有的熱量可以維持生命運作,像是生理周期延後或不來,或是大量落髮等等都是過度節食可能會導致的狀況。甚至可能發生基礎代謝率下降的情況。
成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