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的身體是孕育著寶寶的溫床,而孕期階段同時也是增進寶寶智能發展的重要關鍵! 媽咪們則背負著「一人吃兩人補」的重大使命!在知道自己肚子有了小生命的時後,到底飲食方面要怎麼吃?才能控制好孕期增加的體重又能讓讓肚子裡的寶寶有足夠養分頭好壯壯?因為是第一胎,所以對飲食也特別小心謹慎由於妊娠的生理變化,不同階段對飲食也有不同的要求 ,到底要怎麼吃?才能吃出自己及寶寶的健康?我想重要的重要原則就是「均衡飲食、多元攝取」。自從身邊親友得知這個喜訊後,吃什麼,做什麼,感覺身邊總是有好幾雙眼睛在緊盯著天氣熱想喝點涼的~~就被同事碎唸好久,就連喝個蜂蜜水也被同事下了禁喝令~~真的有沒有這麼誇張?!難到口渴時只能喝無色無味的白開水嗎?!當孕婦飲食真的要東忌西忌搞得自己精神快崩潰><"所謂「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照豬養」畢竟自己沒有懷孕經驗身邊親友們四面八方的關懷,我~當然順命聽從了! 容易引起過敏源的,太寒的食物,太剌激辛酸辣的食物當孕婦的媽媽們,還是強忍一下這10個月吧!為了寶寶的健康~這點小小犧牲一點也不為過嗎?!注意身心的調養及飲食攝取,才能培育肚子裡的寶寶擁有健康的頭腦,讓寶寶贏在起跑點!懷孕分為三期,營養攝取的主要可分:●初期(1-3個月):這階段媽咪的飲食「重質不重量」,不過因為此時寶寶的五官、心臟及神經系統開始成形應該要攝取「葉酸」可預防胎兒神經管缺損。EX:多吃深綠色蔬菜(菠菜、蘆筍、龍鬚菜…)、堅果、糙米、柑橘類水果等補充,當時也請醫生開了葉酸給我,一天1顆醫生說如果孕吐很嚴重,可補充生素B6舒緩孕吐造成的不適哦! ●中期(4-6個月): 應多攝取「鈣&鐵」,這階段寶寶器官正在發育,體重快速增加,為了防止媽媽貧血可多攝取鈣質(EX:小魚乾、媽媽奶粉、黃豆製品、乳製品、牡蠣…等)來滿足媽媽和寶寶所需的量也可以改善小腿抽筋的問題,EX:蘋果、櫻桃、紅肉(牛/豬/羊)、黑芝麻…等中都含有豐富鐵質 此時就可始吃孕婦綜合維他命及鈣補充;多吃蔬菜水果亦可防止便秘另外很多媽咪會額外補充DHA(EX:秋刀魚、鮭魚、鮪魚、沙丁魚、鰹魚…等)有助於寶寶視覺發展及大腦發育,至少每週需攝取2-3次魚類初生兒發生體重過低的機率比較低,我們家可是每餐都有魚呢! ●後期(7-10個月): 後期胎兒體重會迅速上升,胎動更頻繁,是大腦發育的關鍵 此時可多吃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大量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蛋白質(EX:雞蛋、魚、肉 、肝臟 、深綠色蔬菜…等)是胎兒細胞和組織生長修補的重要元素,也是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份,除了要多攝取鐵質及鈣質外也需多吃含維生素B群的營養素,以保障寶寶的發育生長,此階段的我可是吃了不少牛肉呢! 寶寶在肚子裡能夠攝取足夠養分,健康出生,都是當媽的唯一最大的心願! 總之,孕媽咪飲食要多樣化,同時進食的食物種類越多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就越好,越有利寶寶的發育與孕媽咪的健康!在懷孕期間從孕吐、抽筋、尾堆疼痛、頻尿…都被我遇到了@@"這時最需要的就是身邊親友的關係與體諒!常保愉悅的情緒,也會引響胎兒的成長哦!希望天下所有孕媽咪寶寶都能平安健康長大! 維媽的育兒生活 臉書粉絲專頁 部落格 ★此為 維媽的育兒生活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er
近年來,因為3C產品的普遍與便利,讓很多人都加入了低頭族的行列,或瀏覽網頁、或看小說、影片,或在社群媒體上與他人互動…在這樣的環境下使得護眼營養素~葉黃素成了當紅炸子雞。連我那愛看YouTube影片的姪子房間桌上,都有他老媽的愛心白板,上面寫著"兒子,記得每天吞一顆葉黃素啊”。 葉黃素(Lutein)之所以被稱為護眼營養素是因為它可以吸收紫外線中的藍光,保護眼睛視網膜免於紫外線的傷害,故葉黃素又有吃的太陽眼鏡的暱稱。現代人雖然因為怕曬黑,且窩在室內的多、曬太陽的較以前少,但卻常用3C產品。由於3C螢幕和LED照明的光譜中藍光比例特別高,導致藍光對眼睛傷害的問題較以前只高不低,因而讓葉黃素成了近幾年來保健市場的新興巨星。 既然葉黃素等護眼營養素這麼重要,那麼,那些食物含較多葉黃素呢?是黃色的蔬果、紅色蔬果,還是綠色蔬果?(下圖放了幾個常見蔬果,在往下閱讀前,不妨先猜猜看哪個蔬果含葉黃素等護眼營養素較多喔^_^ 上圖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菠菜、地瓜葉和南瓜,你猜對了嗎?在這幾種蔬果中,依葉黃素&玉米黃質含量(每100公克含量)由高排到低,分別為菠菜(12.2毫克)>地瓜葉(2.6毫克)>南瓜(1.5毫克)>綠花椰菜(1.4毫克)>胡蘿蔔(0.67毫克) >蛋(0.3毫克)>柳丁(0.13毫克)>番茄(0.12毫克)>高麗菜(0.03毫克) 從這個排列次序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外表看起來黃色或橙色的食物,其葉黃素含量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高,反倒是看起來蠻平凡的綠色蔬菜含量卻不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會讓植物呈現黃、橙色的植物色素不僅有葉黃素,還包括玉米黃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β-隱黃素等,它們都屬於一個叫做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的家族。所以黃、橙色的蔬果僅代表它們富含類胡蘿蔔素,但不見得是葉黃素喔^_^ ▌類胡蘿蔔素,暖色系(黃、橙、紅)植物的化妝師! 儘管葉黃素,有個"黃"字,但並非黃色蔬果就富含葉黃素。賦予大部分植物黃、橙、紅顏色的是一群稱為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家族的植化素,這個家族共有600多個成員,只有約50種會出現在美式飲食中,而其中只有14種能被人體所吸收。這之中大家較耳熟能詳的有6種: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葉黃素(lutein)、玉米黃素(zeaxanthin)、β-隱黃素(β-cryptoxanthin)和茄紅素(Lycopene)。 類胡蘿蔔素依化學結構上的差異(有無含氧)可分為兩大種,一類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常見成員包括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茄紅素,主要會讓植物呈橘、紅色。另一類稱為葉黃素群 (xanthophyll),包括葉黃素、玉米黃質和β-隱黃素,主要會讓植物呈現黃色。 我們常見的彩色蔬果中,橘色的胡蘿蔔主要含的是胡蘿蔔素,包括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葉黃素含量很低;而芥藍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則是含大量的葉黃素群,如葉黃素、玉米黃質,β-胡蘿蔔素含量則不高。番茄的類胡蘿蔔素含量則較特別,除大量的茄紅素外,其他類胡蘿蔔素含量極微,所以番茄可說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 [類胡蘿蔔素的功能] 1.具備維生素A的功能~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三個成員能夠轉換為維生素A。它們分別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故當我們攝取含這三個營養素的食物時,能獲得維生素A的保健功能,包括促進皮膚黏膜健康、幫助視覺正常、提升免疫等。 2.抗氧化~在植物身上,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扮演抗氧化、保護植物的角色。所以很多綠色植物本身富含類胡蘿蔔素,但因為平日被葉綠素的綠色遮掩住,所以看不出來。必須要等到秋天,植物停止製造葉綠素後,這些黃橙色的色素才會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樹葉會慢慢變黃/橙的原因。而正也因為這的道理,所以很多深綠色蔬菜的黃色色素(如葉黃素)也會被葉綠素所遮蓋,因此看起來綠油油的一點也不黃,但卻富含護眼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喔^_^ 3.過濾光線~類胡蘿蔔素家族成員具有特殊化學結構(共軛體系)可吸收陽光中的可見光,保護植物免於陽光的傷害。這些類胡蘿蔔素吃到體內時,也可吸收光線保護我們的皮膚和眼睛。由於眼睛中為二存在的類胡蘿蔔素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所以這兩個營養素又被稱為護眼營養素。 4.疾病預防~研究顯示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飲食(不包括β-胡蘿蔔素)明顯可降低肺癌,還可保護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另外,富含茄紅素的飲食則可降低攝護腺癌。 ▌認識護眼營養素~葉黃素&玉米黃素! 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兩個家族成員對眼睛很重要,他們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我們之前有提到類胡蘿蔔素會吸收光線,這一點對保護眼睛很重要。因為我們要看見東西需要有光線,但光線中的一些可見光,如藍光因具備高能量,會傷害眼睛。若把眼睛比喻成相機的話,水晶體就好比相機的鏡頭,視網膜就好比底片。光線從水晶體(鏡頭)進入眼睛,最後在視網膜(底片)上呈現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地方最容易受到光線的傷害,一個是水晶體,另一個就是視網膜。 當長期暴露在紫外線(或含高比例藍光的3C用品)下,會使水晶體變混濁,造成所謂的白內障。另外,光線也可能傷害視網膜,及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分~視網膜黃斑。所謂視網膜黃斑指的是位於視網膜中間的一個區域,這裡聚集了20萬個感光細胞,負責視覺敏銳的部分,如閱讀或精密工作所需視力。若黃斑結構受到破壞時,會嚴重影響視力,此時我們所看到的影像中心部位會變暗或扭曲,而僅能看到物體輪廓、無法看清其中心部分的細節。(事實上,黃斑區之所以叫做黃斑就是因為它是黃色的,而它之所以呈現黃色,就是因為它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等可過濾藍光的黃色色素。) 而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食物或營養品之所以對眼睛好,就是因為它可以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黃斑。很多流行病學資料或臨床研究都發現,攝取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飲食或補充品,可增加眼睛中黃斑色素的密度,保護眼睛對抗視網膜黃斑退化。另外,這樣的飲食也可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的風險,並較不容易發生白內障。 Q:那些食物含護眼營養素較多? *蔬果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主要來源,而蔬菜含量高於水果! 類胡蘿蔔素是由植物所製造,所以主要的來源會是我們日常的蔬果,五穀根莖類或魚貝海鮮類等其他類食物含量並不多。而相較於蔬菜,水果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偏低。水果其中最高的是柿子每100公克有0.8毫克,隨便一個深綠色蔬菜的含量可能都比它高。因此,比較好的食物來源是蔬菜類。 *深綠色蔬菜是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最好的選擇! 由於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屬於黃色色素,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則是橙色色素,所以黃色蔬果葉黃素含量會較多一點,橙色蔬果(如胡蘿蔔)則α-胡蘿蔔素或β-胡蘿蔔素會比較多,但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則不見得會多。但大體而言,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較高的是綠色、特別是深綠色蔬菜。 下圖是Stella整理的「常見食物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圖」(註),大家可發現,含量最高的是羽衣甘藍(雖然台灣不常見這個蔬菜,但它含量超高,不放它直接跳到第二名的菠菜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啊>_<),其次則是菠菜和芥蘭菜葉。從圖中大家可發現含量較多的幾乎都是深綠色蔬菜喔。另外,同樣是蔬菜,深色蔬菜的護眼營養素含量會較淺色多,例如綠花椰菜每100公克有1.4毫克,白花椰菜則僅有0.03毫克。 (註)上述食物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資料來自SELF NutritionData網站,有興趣的人點選下面連結看詳細資料http://nutritiondata.self.com/foods-000138000000000000000-1w.html (這個連結裡有1000項含量最高的葉黃素&玉米黃素食物資料,不過因食物的加工方法不同,故同個食物可能有多個數值。例如菠菜有生的資料,也有冷凍切碎後水煮瀝乾的資料,並且還有分有加鹽和沒加鹽的資料…等等,因此光是一個菠菜就有至少5個不同加工方法處理後所測得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資料喔) Q:一天要吃多少護眼營養素才夠? 目前並沒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建議攝取量,但根據大部分近幾年來所做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0毫克葉黃素和2毫克玉米黃素就可從中獲取健康益處。另外,之前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6毫克葉黃素可降低43%的黃斑退化風險。故葉黃素的一般建議攝取量為每天6~30毫克。換句話說,在每日蔬果579飲食中,只要參考附圖,挑2~3份吃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食物大概就可滿足身體每日的需求。 Q:護眼營養素要怎麼吃才對? 由於類胡蘿蔔素家族是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其吸收需要脂肪的幫忙,故最好和富含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基本上只要少量,約3~5公克脂肪就足以幫助食物中類胡蘿蔔素的吸收,因此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只要和三餐一起吃就沒有問題。而如果你是在兩餐間吃的話,可考量加點油一起吃效果會比較好,例如若當沙拉吃的話,不妨加一小匙油,或加點瘦肉和蛋同時吃,或和牛奶打汁吃,利用蛋和牛奶等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幫助葉黃素的吸收。另外,來自食物的類胡蘿蔔素會和食物基質結合在一起,所以經過切割、打碎、均質化、加熱等步驟會增加它的生物可利用率喔。 總結來說,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對眼睛健康來說的確很重要,特別是在保護視網膜黃斑上。因為白內障目前有手術可替換人工水晶體(為小手術,僅需15分鐘即可完成),但視網膜黃斑若發生病變則是沒有方法可治療,而僅能從平日保養與預防做起。但在這裡還是要跟大家提醒,葉黃素或玉米黃素的護眼功能是透過吸收藍光來保護眼睛。換句話說,它就像太陽眼鏡一樣可保護、預防眼睛免於光線的傷害,但也和戴太陽眼鏡般,無法治療已有的白內障和黃斑病變。所以吃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保護、預防眼睛損傷,避免白內障和視網膜黃斑疾病的發生,但對於已經有這些疾病的人,僅能避免其繼續惡化,而無法治療。所以,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護眼"的營養素,而非"治療眼睛"的營養素喔^_^ ★此為 Stella營養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Stella營養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本文圖1來源 flicker
學會走路前的五個發育階段-第三階段 嬰兒出生後大概八個月到一年三個月會站起來走路,每個人狀況不一,差別在於天生的遺傳及後天的訓練。 第三階段:坐起期(出生後3個半月~5個半月) 教孩子怎麼用指尖「捏」東西:手指靈巧的基礎 如果媽媽想教嬰兒運用手指拿東西,就必須先教嬰兒怎麼用指尖捏東西。指尖愈能夠使力,手部動作就愈靈巧,也就能學會愈多事情。這個時候才算真的會用手。 如果孩子會運用指尖,請在玩具裡增加可以捏的小東西,像是養樂多罐子。這東西是為了訓練手部動作,所以不要放在玩具箱裡,或丟在地板上不管。媽媽先確認要加入哪些玩具,然後陪嬰兒一起玩。 嬰兒剛開始會玩弄玩具,並忍不住往嘴裡塞,媽媽看見了就馬上出言制止,並且握著嬰兒的手把玩具拿開,但不要直接把東西拿走。嬰兒有時候會拿著玩具,思考要不要塞進嘴裡,或者拿著發呆。媽媽可以再拿一個一樣的玩具,敲敲嬰兒手上的玩具來分散注意力。 如果剛開始玩就把東西往嘴裡塞,代表嘴巴的感覺比手靈敏,還不能用這種小東西訓練手指,而改用風箏線、棉線、超商網袋之類的長條物體來練習捏。手不僅要會握,還要會捏,尤其要讓嬰兒學會怎麼用大拇。 嬰兒會告訴媽媽何時該吃副食品:讓孩子加入餐桌活動 常有人問我:「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吃副食品好呢?」我總是回答:「問孩子什麼時候想吃就對了。」 嬰兒當然還不會講話,所以爸媽要提供刺激,從嬰兒的反應中找答案。首先,大人用餐時如果嬰兒碰巧也醒著,就讓嬰兒一起上餐桌,在媽媽旁邊觀察整個用餐過程,看著看著就會自己動起嘴,或是做出吸吮動作,甚至發出聲音。 每個嬰兒產生興趣的時間不同,有的三個多月就吃起副食品,有的晚一點。如果嬰兒看了大人用餐會跟著動嘴、流口水、吸吮,就是在告訴媽媽該開始斷奶了。 剛開始給嬰兒的副食品不要太多,每天餵食一點點,分量慢慢增加,而且初期的餵食項目要相同。如果嬰兒吃下東西會起疹子或拉肚子,務必記下引起嬰兒過敏的食物,必要時立刻就醫。 讓孩子在上午吃新食物:同一時間不要吃兩種以上的東西 當孩子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過一陣子沒有腹瀉或起疹子,就可以加入其他食物。盡量讓孩子什麼都吃。不過有些食物就是不適合嬰兒體質,通常要吃了才知道適不適合。 確定一樣食物沒問題再加另一樣,千萬不要一次給嬰兒吃兩種新食物。同時提供嬰兒兩種以上的新食物是不對的,如果出了問題,無法確定是哪一樣對嬰兒不好。 嬰兒吃副食品的原則,是少量、一次一種,吃幾天沒問題後再慢慢增加種類與分量。請注意給嬰兒試吃新食物最好在上午。嬰兒上午的食欲比較好,奶水喝得比較多,吃東西如果消化不良,通常要過三、四個小時才會出現症狀,所以下午吃、晚上發病,爸媽會來不及應變。 本文圖片來源flickr 聰明的孩子,會走路前都在做什麼?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教,腦科學權威的「五階段強腦育兒法」,在學會走路前就打下聰明的基礎 連載4 零到一歲的嬰兒可以教嗎?怎麼教,小孩之後好帶又好管?嬰兒的大腦發育速度最快,接受外來刺激愈多,潛能激發愈大,只求吃飽睡足不哭鬧平安長大的育兒方式,恐怕會錯過孩子的學習黃金期! 你只要做單純的守護者,還是成為孩子的領航員? 作者 久保田競 1932年生於大阪。京都大學榮譽教授,醫學博士。195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直接升入研究所,師法當時的腦研究權威時實利彥教授,學習腦神經生理學。研究所三年級時前往美國奧勒岡州立醫學大學留學,跟隨J. M.布魯哈特教授從事全球尖端的腦科學研究。 回到日本修畢東京大學研究所課程,於1967年擔任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神經生理研究部門助理教授。1973年升任教授,之後升為研究所所長。1996年退休,獲頒京都大學榮譽教授職位。之後又擔任日本福祉大學資訊社會科學系大學部與研究所教授,2007年擔任國際醫學技術專校副校長至今。此外並擔任特定醫療法人大道會.森之宮醫院及日立製作所中央研究所(前基礎研究所)顧問,腦科學振興基金會理事。2011年獲頒瑞寶中綬勳章。 九保田佳代子 1932年生於大阪。丈夫是腦科學權威.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久保田 競,育有二子,長子為一級建築士,次子考上東京大學。三十多年前重新檢討日本傳統育兒法,以自己在美國與日本的生育教養經驗,融合丈夫的腦科學理論,創造了「從零歲開始」的久保田式育兒法,是日本電視節目上知名的「腦科學阿嬤」。 出版社: 臉譜出版社出版日: 2016/04/16 分享網址:https://goo.gl/3jrl0c
很多爸爸媽媽常常問我,我的寶寶三四天才解一次大便,這樣算是便秘嗎?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規範說幾天解一次大便才叫做正常,便祕的診斷除了幾天解一次大便之外,還要觀察大便的型態,也要看看有沒有解便困難,簡單來說,如果小朋友一個星期解一次大便,大便是軟軟的,沒有食慾不好,也沒有腹痛的問題,這樣就不需處理,可是如果三天解一次大便,大便看起來很硬,解大便時小朋友哭的很可憐,或是解大便時肛門很容易流血,這時候就符合便秘的定義了,此時爸爸媽媽就需要處理。 至於造成便秘的原因,除了一小部份是因為先天腸胃發育有問題,有一大部份其實是飲食造成的,那一般該如何處理嬰幼兒便秘呢? 對於4到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主要以奶奶為主食,並未開始添加副食品 一般喝母奶的寶寶,比較不會產生便秘,有些喝母奶的寶寶甚至兩個星期才解一次大便,而且解出來的大便還都是軟軟的大便,這種都不需擔心,比較容易發生便秘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喝配方奶的寶寶,如果有這種狀況,通常要先確認泡奶的方式正不正確,如果泡奶方式都沒問題,比較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奶粉可能不適合你的寶寶,這時後可以考慮換奶粉(如果喝母奶的寶寶也有便秘情形,有可能跟媽媽的食物有關)。 對於4到6個月大以上的嬰兒:已經開始使用副食品 這個年紀的幼兒發生便秘,很大一部份跟食物有關,通常所以家長可以處理的方法如下: 適當的水份:水份可以幫助軟化大便,有一部份的幼兒便秘的原因是水份攝取不夠,可以觀察幼兒換尿布的次數跟重量來決定是不是水份攝取不夠。(但是不要想用大量喝水來改善便秘,反而會有副作用)。 纖維質不夠:如果幼兒只攝取高蛋白的食物,忽略掉纖維質的攝取,這樣很容易造成便秘,對於只會喝流質的寶寶,可以給寶寶100%新鮮的果汁(李子,蘋果,或梨子都很好),對於4到8的月的幼兒,每天大概60到120 CC,對於8到12個月的幼兒,每天攝取180 CC左右的新鮮果汁。至於可以吃固體食物的幼兒,可以用穀類取代米精,攝取高纖維的蔬菜泥跟水果泥(杏桃,甘薯,梨子,李子,桃子,蠶豆,豌豆,西蘭花,菠菜等等)。 油脂不夠:油脂攝取不夠也會造成大便比較乾硬,可以添加葵花子油、大豆油、及椰子油可能會有幫助。 至於有些醫師跟藥師會推薦益生菌給便祕的寶寶食用,益生菌可以“輔助”寶寶的排便,但是大便的成份是纖維質,所以纖維質攝取不夠的話,吃再多的益生菌也不會有效,所以有廠商針對這個原因,把乳酸菌加入活寡糖(是一種益菌生,是乳酸菌的食物,可以幫助乳酸菌生長)再加入纖維質,就成了改善便祕的異生菌產品了。(不過還是天然的最好,攝取新鮮的果汁、果泥跟疏菜泥、配合益生菌的輔助,才是改善嬰幼兒便秘比較好的方法)。 陳俊仁醫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陳俊仁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flicker
成長百科雜誌第三期出刊囉!本期雜誌專訪寶島叫賣哥─葉昇峻,回頭浪子遇上豪爽女孩的愛情成家故事! 避免寶寶腸胃問題,副食品的保存須知。骨盆腔沾黏特輯,以及蠶豆症全面解析報導! 豐富的婦幼內容都在成長百科雜誌第三期!
惠心婦幼診所小兒科主治醫生許振東醫師 口述 文字工作者 陳亞南 執筆 本文轉自財團法人大大之愛癌症基金會 親愛的許醫師:您好。 請問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病程會時好時壞呢?這樣好好壞壞的過程讓我們家長的心情一直揪在那裡,才好一點就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壞了;反反覆覆的發作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家屬能做怎樣的改善或者怎樣注意,才能減少這種好好壞壞的情形,而一直穩定下來呢? 有人說異位性皮膚炎好不了的。就算治療也會越來越惡化,長大以後又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跟什麼感染有關呢? 我想請醫師跟我們談談「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的臨床病程」好嗎? 謝謝! 病童的媽媽上 大家好! 因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 因此時好時壞的臨床表現、反覆發作的病程是它主要的特徵之一,,其病情起伏往往難以捉摸,脫屑、紅疹、發癢,嚴重影響皮膚外觀與生活品質,令患者苦不堪言,反覆發作,確實是病童及家長的 一大夢魘。 然而,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程裡會出現這樣反覆的症狀呢? 是什麼因素讓它惡化呢?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一般指超過6個月以上,又是什麼因素導致這樣的病情呢?實在值得探究,也值得大家認識。 皮膚是隔絕外界各類威脅的重要防護器官,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因為先天上皮膚的障壁有缺陷,所以外界各類過敏原與刺激物,很容易進入身體,讓免疫系統發生反應,而患者對於這些過敏原或刺激的反應又特別強烈,造成過敏的發炎反應,且持續接觸致反覆惡化,形成了臨床上所見的結果。 以下說明這些容易引發或惡化臨床症狀的因素: 一、過敏原 過敏原會誘發患者的過敏反應,過敏原大多來自食物、植物、動物、空氣或環境,結果使皮膚發炎、發癢或產生燒灼感的特殊反應。常見的包括: 食物:牛奶、蛋白、蛋黃、花生、大豆和有殼海鮮等等。 環境:塵蟎、黴菌、蟑螂、寵物皮屑、花粉等等。 這些過敏原相當多樣化,而且因人而異。 通常在三歲以前,主要與食物有關; 而三歲以後,則多與環境有關。 在講述嬰幼兒過敏問題時,曾提到有過敏的病童,儘量不要食用會產生過敏反應的食物;可是,在這裡卻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可以少量慢慢食用,避免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正常的發育。 再次強調,除非明確證實食入某種食物後,皮膚發炎的狀況會惡化,否則不會直接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避免那些易過敏的食物,也不會只憑抽血的數值就建議患者避免某些食物,相反地會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及家屬建議,不要太在意那些過敏指數,對於每一樣食物少量嘗試,慢慢適應及觀察,用藥物尚能緩解症狀及控制,長大後反而有誘發免疫耐受性的機會。 二、一般刺激物 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因為他皮膚本身的缺陷,使溫度濕度的變化也可導致皮膚症狀變化,其中汗水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會有異常流汗的現象。 流汗本身就是一種刺激物。夏天炎熱易流汗,要穿寬鬆的衣裳,然而衣裳的材質若不佳,遇上皮膚粗糙,摩擦之下,又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所以衣物質料的選擇很重要。 另外,最常受影響的是天氣乾燥。而冬天普遍比較乾燥,乾燥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脫皮,因為乾燥本身就是異位性皮膚炎加重惡化的因素。 所以,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夏天要避免流汗,冬天則要避免乾燥,一整年都要確實做好清潔與保濕,因此,一整年都要注意平日保養。 以平日保養來說,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發作,通常有較特定的季節需要注意及防範;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是每個季節都必須注意,而且要注意的地方又不相同,格外辛苦。 三、情緒與壓力 臨床研究發現,精神壓力、生氣和挫敗感,都可以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像是青春期或考試時,壓力增大了,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都會更嚴重。令人難過的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往往都比較容易緊張、敏感和個性倔強,這在疾病處理上也是需要注意到的地方。 四、皮膚上的細菌 發炎受傷的皮膚通透性增加,會使皮膚神經末梢暴露過度敏感, 所以病人會異常的癢,以致不停抓癢,但「抓」的動作,更破壞皮膚結構,使皮膚發炎受傷的範圍、嚴重度與通透性變得更大,降低皮膚正 常免疫力,讓過敏原、細菌、病毒、黴菌或刺激物等 外來物愈加容易進入 體內,引發更多的過敏性免疫反應或感染。 研究發現,皮膚上的有些細菌,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會釋放出超級抗原( super antigen ),可以讓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很快的惡化。 然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細菌啊! 所以有時候,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臨床表現上突然惡化時,醫師會同時給予抗生素,不純粹是為了感染,目的是把皮膚上共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給清除掉,以降低超級抗原的影響。 此外,異位性皮膚炎併發感染的危險因子很多: 1、皮膚障蔽有缺陷,容易有傷口, 細菌容易進入身體,於是容易有續發性的感染。 2、因為癢,嚴重搔抓後,也有傷口,也容易有續發性的感染。 3、皮膚發炎呈紅腫狀,也需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蜂窩性組織炎。 所以在臨床上,不止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還要觀察是否有感染現象。 最後,還要提醒一點重要事項,若是遇上單純疱疹,一般人可能只是局部呈現幾顆小水疱, 但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嚴重到蔓延全身都有,這時需要緊急處理。 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皮膚又紅又癢、還有皮屑與疤痕、甚至傷口不斷流湯流水的,確實讓人心疼啊!先了解惡化的原因,才能理性有意義的幫助。期盼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都能找出患病的因素,能得到最好有效的治療,好恢復健康機制的皮膚,其實這也是醫師的願景啊! v(^_^v)♪ 【異位性皮膚炎 主題專輯】 嬰幼童的三大過敏性疾病之ㄧ「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就是病患的皮膚保護機制有缺損 異位性皮膚炎,避免各類刺激物與居家環境清潔是很重要的。 異位性皮膚炎藥品要怎樣正確使用呢?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異位性皮膚炎與各種刺激的關係? ※延伸閱讀※ 4個月內的新生兒容易好發「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懷孕生子是老天爺賜予女性獨有的天賦,有時卻也是甜蜜又沉重的負荷,尤其是看到夫妻倆很期待小寶貝的降臨,但太太的肚子卻始終沒有任何動靜時,很多女性除了感到擔憂、焦慮之外,甚至會覺得是自己有問題而自責不已。 何謂不孕症? 妤真憂心的問:「醫師,怎麼結婚以後肚子都沒動靜,難道我有不孕症嗎?」 一聽到她的疑問,我問道:「請問你們結婚多久呢?」妤真嘆了口氣說:「我們已經結婚半年多了!」 像妤真這樣的女性,其實不少,所以,讓我們先瞭解一下不孕症的定,一般來說夫妻之間有正常的性行為,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都沒有受孕成功,才算是不孕症。不過,大家可別被這三個字給嚇壞了,以為被診斷為不孕症,就表示生孩子的機會渺茫,追求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夢會就此破滅,因為不孕症只是「不容易懷孕」,不要把它跟「完全無法受孕」畫上等號。 想想看,懷孕得要歷經排卵、受精、著床等繁多過程,但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不孕,由此可見,一對夫妻能順利懷孕生產,生下一個健健康康的寶寶,真的可以說是上天的恩賜,是何其幸運的事情。 不孕症的生理因素 小鳳結婚一年多以來,一直想要有個小孩,卻遲遲沒有懷孕。來我的診間檢查時,她擔心的問我:「經痛與不規則問題,是不是容易造成不孕?」因為她每次月經來時總是疼痛不堪,有時嚴重一點,連站都站不起來,而且每次月經都拖好幾天才結束,跟先生做親密的事情時,還會感覺到疼痛。 經過診斷檢查發現,小鳳罹患婦女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由於現代文明社會普遍晚婚、生育次數也比較少,使得「子宮內膜異位症」也越來越常見。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應該在子宮裡面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以外的地方,包括散落在腹腔、腹膜表面,如果長到了卵巢就成為「巧克力囊腫」,而長在子宮肌層則是「子宮肌腺症」,它會造成月經來時的經痛、腰痠背痛、腹瀉等現象,有些人還會在性交時發生疼痛,甚至造成不孕,不但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感到困擾,有時就連婚姻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如果發現自己有上面所提到的現象,最好是及早做個檢查,尤其是初期內膜異位還不至於影響到懷孕功能,就要把握治療黃金期。初步可以透過抽血檢驗或是內診的方式,而腹腔鏡檢查、超音波檢查則可找出體內囊腫的位置,若有需要再更進一步做子宮內膜異位的確診時,就要透過腹腔鏡檢查和病理化驗細胞組織,才能更加確定。 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方式,較輕微者可以利用皮下注射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柳菩林」(Leuplin),達到抑制腦下垂體功能及卵巢激素分泌作用,可使得動情素狀態低落,讓子宮內膜異位自行產生萎縮;這種藥物通常會讓患者有假性懷孕的停經狀態;而口服藥則有兩種選擇,一種為「療得高」(Danazol),另一種是「黛美痊」(Gestrinone)。 當需要進行手術來割除子宮內膜異位的囊腫時,可選擇腹腔鏡治療方式,因傷口較小,會比傳統開腹手術的恢復期及住院時間快速縮短許多。 但還有一點大家一定要知道,那就是進行腹腔鏡手術並非一勞永逸,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可能會再復發,所以手術後的一年內是懷孕黃金期。 會發生不孕症的原因既多又複雜,有可能是太太或先生一方的因素,甚至和夫妻兩人都有關連。女性最常見的生理問題包括子宮內膜異位、子宮頸沾黏、子宮或輸卵管異常、排卵不正常⋯⋯等等。 至於男性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是和精蟲是否健康、活躍,以及運送、排出時是否有障礙有關。如果是屬於性功能異常,如勃起障礙問題,可以利用藥物治療,而若是精蟲不健康或是無法在體內射精,並在經過藥物治療後,還是無法達到明顯改善的效果時,就會建議考慮採取人工受孕的方式。 不孕症的心理因素 發生在生理方面的不孕問題,我們多半可以透過各種檢查方式來找出原因,再提出治療解決方法,但現在有越來越多夫妻,並不是因為生殖系統不健康,而是壓力太大造成不孕,光是在我的診所裡,這類的實際案例就不少。 曾經就有好幾個前來求診的婦女,都是因為丈夫是家裡的獨子,因此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從一結婚開始,公公、婆婆甚至是親戚朋友就十分關注我的肚子是否有動靜,尤其是每個月婆婆都會詢問我月經有沒有來,只要一看見我點頭,她立刻就會露出失望透頂的表情轉身離開,直到有一天,她實在忍無可忍了,叫我來醫院檢查看看是不是哪裡有問題,所以才生不出小孩。」 光是聽到這樣的描述,就不難想像她們所面臨的壓力有多大,尤其是這些夫妻通常又是和公婆同住,天天在家人過度關心的注視下,一舉一動都像有人在監視著,做那檔事變成像是在交差,還有人則是為了能夠提高受孕機會,甚至照表操課,把老公當成了種馬,搞得夫妻之間一點情趣也沒有,孩子還沒來報到,就已造成夫妻的感情失和,那是多划不來的一件事啊! 然而有趣的是,也有些例子是夫妻倆經過許多努力,仍然生不出孩子,於是決定放棄,結果不久後反而就傳來了懷孕的好消息。有人會說,難道這一切都是老天爺愛捉弄人嗎?其實 不孕不只是單方因素,夫妻應一同就醫找出原因。 顯而易見,像這樣的不孕症,往往都是心理壓力所導致,不然怎麼會同樣有很多未婚男女,是因偷嘗禁果而意外懷孕、奉子成婚?可見性生活美滿愉快,有時才是治療不孕的特效藥! 不孕也能求子成功 年紀越大越不容易受孕,像是35 歲的女性,懷孕機會大約是 25 歲的一半,超過 40 歲以後,機率更是下降到三分之一,這是非常現實又殘酷的事實,因此我常常會勸來看診的女性朋友們,如果有想要生小孩的念頭,越早計劃越好。 建議各位女性朋友們,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預防重於治療,除了平時注意飲食正常均衡外,也要先檢查清楚是哪邊出了問題,很多不孕症的原因都是可以解決的,還是有機會能順利懷孕的! 孕律:郭安妮醫師的妊娠書晚婚也能好孕、熟齡也能順產、產後也能性福 連載3 同為高齡產婦的婦產科女醫師郭安妮,有鑑於在工作上接觸到不計其數有此困擾的女性, 透過本書為眾多想懷孕卻不得其門而入及邁入孕期卻充滿苦惱的姊妹們解答心中疑問。 本書內容包括了從備孕到產後、從生理到心理的注意事項,鼓勵女孩們要保有正面積極的態度,以及具備正確的醫學知識,但最重要的是,擁有健全的伴侶關係及成熟穩定的心智,對於準備懷孕與孕育一個優生寶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不論妳是正在準備懷孕,或是已進入孕期,還是具有產後的困擾,都可以在書中找到妳想知道的答案! 作者郭安妮現任:美人魚時尚婦產科診所院長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學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研究員中華民國婦產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員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15年06月18日分享網址:https://goo.gl/MFvvek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母乳中含有豐富的抗體IgA, 可以保護寶寶。此種抗體超珍貴,有錢都買不到der 感冒時自動更新最新版的抗體,增強寶寶的免疫力! 所以在媽媽感冒時「#更需要」給寶寶喝母乳! 但是餵奶時要戴上口罩和洗手 也記得告訴醫生,正在哺乳期間,請開立安全的藥物 ★此為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培養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能積極面對的「心態」! 成為有自信、主動學習的孩子 圖鑑不只能夠提高對孩子學習有幫助的能力,也能讓他們的心靈成長。 圖鑑最大的功效,就是讓孩子對自己抱持著自信。 經常看圖鑑的孩子知識量會變得豐富,能夠詳細了解其他孩子不知道的事物。 這麼一來,周圍的人就會帶著尊敬的眼光對他們說「好厲害喔,你知道得真清楚!」,或是「想要了解○○,就去問那個孩子吧!」這會成為孩子非常重要的自信來源。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比誰都擅長自己喜歡的領域,也獲得周圍的尊敬,他們開始能夠懷抱著相當大的自信,覺得「我還滿厲害的嘛!」 當他們對一件事情產生自信後,會開始覺得其他事情似乎也能努力去做。 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事情,他們都能湧現出「挑戰看看!」的能量。 實際上,這樣的孩子也會開始主動挑戰各種事物,會覺得這些事物「好像很有趣,來試試看吧!」 這種挑戰精神也能發揮在學校的功課上。 不僅如此,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各種狀況時,都能採取自己試著主動挑戰的態度。 最後,這將帶給孩子「自己找到想做的事情,並且持續做下去」這種自主性的生活方式。 圖鑑應該能讓孩子在長大之後,以自己帶給自己的自信為基礎,挑戰自己的可能性、實現自我,或是開拓自己的人生。 一口氣加深親子間的溝通很多家庭都會讀繪本給孩子聽吧? 讀繪本給孩子聽雖然有許多功效,然而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時間成為親子之間親密的溝通機會。 孩子能夠在父母身旁,一邊感受爸爸或媽媽的溫暖,一邊沉浸在愉快的繪本世界中,這對他們來說,是無上幸福的時光。而對父母來說,這也成為幸福的一刻。 這樣的時間能夠讓孩子實際感受到父母的愛,擁有這樣的時間會為他們帶來安定的情緒與健康的成長。 然而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等孩子長大了,就很難繼續讀繪本給他們聽。 圖鑑就沒有這個問題。小小孩也好,大一點的孩子也好,不管孩子長到幾歲,親子之間都能繼續活用圖鑑。 現在也出版了很多以學齡前孩子為對象的圖鑑,父母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能像讀繪本一樣,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圖鑑的樂趣。 譬如《第一名!圖鑑》(學習研究社)或《比一比圖鑑》(小學館)等,就算是很小的孩子也能讀得很開心吧!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之後,我們可以透過下列方式將圖鑑活用在親子溝通上。 .親子一起用圖鑑查詢電視上提到的熱門事物。 .父母告訴孩子在圖鑑中發現的有趣知識。 .父母請孩子用圖鑑查詢他們想知道的事情,再告訴他們。 一本圖鑑可以翻閱幾十次、幾百次,甚至幾千次。 而每次翻閱圖鑑都能增加親子對話的機會,讓對話熱烈,加深親子之間的溝通。 孩子能夠透過父母的話語或圖鑑中的說明文增加語彙量,並且在父母的帶領下提高求知欲,產生各種加乘效果。 建立孩子獨特的「知識體系」 所有的「樂學」皆是如此,孩子對於覺得「有趣!」、「好玩!」等感興趣的領域,會想要更深入去了解。 看著昆蟲圖鑑,覺得「昆蟲世界真有趣」的孩子,會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昆蟲的知識、也會開始想要更加深入地探索昆蟲的世界。 這麼一來,他們連其他孩子不知道的知識與資訊都能學起來,逐漸成為「昆蟲的專家」。 即使他們在中途把興趣從昆蟲轉移到機械,也能徹底調查關於機械的所有知識,逐漸成為機械領域的專家。 如果接下來變成對織田信長感興趣,也會開始調查有關信長或戰國武將的知識,甚至是之後的日本歷史,這個領域的知識也能逐漸累積。 透過這種方式習得的知識,與學校所教的知識不同,會偏向特定的領域,讓知識產生個性。 換句話說,如果偏向特定領域的知識增加,就代表孩子能夠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知識體系。 這些偏向特定領域的知識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沒什麼用處,然而卻能像富士山腳下廣大的平原一樣延展開來,形成這個孩子獨特的知識體系。 而這在孩子出社會之後也能繼續活用。 看似多餘的知識能讓腦袋更「豐富」 孩子如果只是學好學校的功課,雖然能夠增加大家都有的一般知識,然而卻無法拓展知識的根基,也無法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只是努力學會學校功課所培養出的學力是所謂的「摩天大樓型學力」。因為這樣的學習沒有任何多餘的部分,因此在如考試這般不會詢問多餘知識的場合中,能夠發揮力量。 然而出社會之後,看似多餘的知識或學養會變得比學校的功課更重要。這是因為出社會之後,就會開始需要發想力與獨創力。 譬如把某些元素組合在一起想出全新企畫,並且將企畫延續到從前未曾有過的想法或研發等,都是出社會之後開始需要的能力。 而這些要求,對於大量且深入地累積許多看似多餘知識的人來說,較為有利。 因為獨特的嶄新企畫或發想,會從乍看之下多餘的知識與學養的組合當中孕育而出。 如果孩子熟悉圖鑑,就能深入挖掘每一個領域的知識與學養,對昆蟲有興趣的孩子就會挖掘昆蟲的、對機械有興趣的孩子就會挖掘機械的、對戰國時代有興趣的孩子就會挖掘戰國時代的,而這樣的挖掘,能夠帶給孩子蕃薯藤式的知識。 如此一來,孩子就能逐漸培養出如富士山麓一般廣泛的學力,也就是「富士山型學力」。 這些學力的內容,也因為孩子懷著興趣去探究的事物不同而各不相同,成為每個孩子「獨特的知識體系」。 如果孩子能夠擁有獨特的知識體系,不管在工作上還是興趣上都能得到發揮,甚至連人生都能變得更豐富。 善用圖鑑,讓孩子學力增強吧! 連載3 圖鑑除了放在家裡供檢索之外,其實還可以用來加強孩子的學習力。親野老師認為,孩子看了圖鑑,不僅知識會增加,也同時能培養出對學問的探究心;不僅語彙變得更豐富,也同步琢磨了感受性。只要善用圖鑑,孩子就能變聰明,也會變得很喜歡念書,學力當然就能不斷地提升。書中滿載著從三歲左右到小、中學生,都能「聰明玩圖鑑」的方法,此外也收錄了13位家長的「我家孩子的圖鑑活用法」實戰經驗分享。 作者親野智可等 由於希望多少能夠運用自己在公立小學任教二十三年的知識與經驗,來幫助家長養育孩子,因此發行了「家長力決定孩子的未來」電子報。著有《小學生100分筆記術》、《你那麼大聲幹嘛》、《親力:雙親的力量決定一切!》、《不生氣,不費力,這樣做孩子超好教》等著作。 出版社: 貓頭鷹出版社出版日: 2014.07.10 分享網址:https://goo.gl/MaQ5bK 本文圖片來源flicker
鴨捲雖然是個瘦小孩, 可是臉頰肉卻特別發達, 搭大眾交通工具、公園裡、坐電梯, 不時地會碰到突然把手伸過來想捏一下的陌生人。 因為頻率也不算高,一開始我也不以為意, 後來我發現鴨捲真的很不喜歡這樣, (如果是已經跟他玩了一陣子、認識的大人那是可以的, 但突然伸手過來的他就會嚇到。) 其實仔細想想,要是我們大人走在路上突然被個陌生人捏臉, 一定覺得超莫名其妙+火大, 那為什麼小孩子就要承受這種突然的肢體接觸呢? 所以我後來都反應神速地擋住陌生人的手, 但還是希望大人能對寶寶多點同理心啊~ 鴨捲媽的育兒生活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鴨捲媽的育兒生活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成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