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答指南
  • 好康優惠
  • 生活
  • 電子報
  • 登入/註冊
  • 母嬰健康
  • 媽媽經
  • 專家
  • 雜誌
  • 時事議題
  • 專欄主題
  • 成長特派報
  • 名人星空館
  • 關於我們
新聞頁面 /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家有幼兒愛頂撞?家長要反思孩子真的有聽懂我的話嗎?

2017年01月17日 / 作者:資深保母阿儀姊口述 / 成長百科編輯

年過60的阿儀姊笑著對新手媽媽柔怡說:「你現在才發現你兒子會頂撞喔?他不到一歲就會頂撞啦…你忘啦,以前餵他副食品時,他都會吐出來呀!囝仔會頂撞是天生的,是正常的,還不會講話時有他表達的方式,會講話了,當然就直接頂嘴呀。問題是孩子為什麼要頂撞?孩子是藉由頂撞要傳達的內涵意義是甚麼?做爸媽的到底有沒有成功接收到?」 家長你有確定學齡前的孩子,真的有聽懂你說的話嗎?跟孩子溝通時,請不要用反話。 要孩子聽話,孩子必須先要聽得懂父母說的話,要能明白瞭解家長說話的「涵意」。 跟孩子溝通時,請不要用反話。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如果家長沒聽懂孩子的意思,請重複確認,用不同的方式重複確認自己沒有解讀錯誤孩子的意思。同樣的,家長也要提醒自己,或許孩子根本沒聽懂自己說的話。 很多家長在餵食孩子吃飯時,孩子將飯菜吐出來,家長先是叨念:「不能浪費食物喔。」、「乖乖吃喔,吃飽就可以去玩玩具囉」;家長持續餵食,孩子重複將飯菜吐出來,家長就愈來愈生氣罵著:「你再吐呀!再吐試看看!」結果孩子就真的繼續將飯菜吐出來。 阿儀姊分享著,現在家長的時間好像真的很寶貴,所以超級沒耐心。其實多花一點時間問孩子:「為什麼吐出來?」、「是不好吃嗎?」、「太鹹嗎?」、「味道不對嗎?」真的也不需要太多時間。 第一時間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情緒好,自然就不會吵鬧、不會頂嘴、不會番呀!多花一點時間瞭解孩子不喜歡某種食材,下次直接變化食材搭配的花樣,孩子吃了高興,家長餵得輕鬆,不是皆大歡喜嗎? 柔怡立刻回應:「哎呀!真的是這樣耶!有一次我氣到很生氣,後來小烏龜從嘴巴裡挖出一小根骨頭碎片,我當下真的好自責,好險我沒害小烏龜把骨頭碎片吞下去。」 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後10個月大,已懂得察言觀色,會看父母表情來做互動,知道爸媽是高興或生氣,也會用聲音、哭泣、肢體動作來跟家長表達嬰兒自己的需求。然而大腦神經發育,理解語言的能力進展,每個孩子是不同的,家長跟幼兒溝通,請記得是甚麼就說甚麼,直接白話,確認孩子能夠理解。 請尊重孩子也有表達抗議的權利,因此,孩子會頂撞! (1) 家長你是不是一直忘了傾聽孩子需要的是甚麼? 拿才藝培養這件事來舉例吧,很多家長從幼兒3-4歲開始就讓孩子學習才藝。 阿儀姊分享,曾有家長帶3歲多的孩子去音樂教室上律動課程,沒多久就開始帶孩子上幼兒鋼琴,還買了個兒童音樂鍵盤給孩子,上沒幾次課,只要練習,孩子都”故意”練不好,家長就跟著孩子大小聲使性子發洩情緒,最後孩子還把音樂鍵盤給摔壞了,家長氣得狠狠罵了孩子,還好一陣子常常在孩子面前提起這件事,埋怨給孩子聽。 阿儀姊提醒,幼兒心性不定,興趣會變化,很正常,不要對著孩子罵:「當初是你喜歡彈鍵盤,我才花錢讓你上鋼琴耶。」 幼兒時期,大人就是要利用各種方式去陪伴孩子嘗試不同興趣的探索,不必急著就讓孩子定下來專心上某個課程。 經過阿儀姊的開導,家長發現,原來孩子比較長時間都愛的活動是畫畫塗鴉,才帶著孩子開始上幼兒彩繪課程,後來一直到國中,孩子都有持續學習畫畫。 (2) 家長你會在外人面前,很兇的責罵孩子嗎? 出門在外,孩子稍微表現不如預期,很多家長會以責罵方式希望孩子立刻修正,但往往招致反效果。請記得就算只是個甚麼都不懂得幼兒,也有自尊心呀! (3) 家長你總是寬以待己嚴以律兒嗎? 請記得居家規則,家長必須先做模範表率。所以當家長自己沒做到規定,孩子自然會拿家長訂立的守則來回嘴。 (4) 家長你總是用命令口吻訓練孩子服從嗎? 柔怡老公生長在權威式領導的家庭,因此會不自覺以命令口吻對小烏龜發號施令:「去幫爸爸拿拖鞋。」、「(吃完飯時)去!把盤子(兒童小餐盤)拿到水槽。」、「弟弟尿布去丟到垃圾桶」、「說幾次了,玩具玩完要收好,去站冰箱。」柔怡老公會為自己辯白:「我是在教孩子孩子做家事。」 阿儀姊提醒「請、謝謝、對不起」從幼囝仔就要教的。雖然說是自己的孩子,但孩子也有權利不對大人言聽計從的,這跟孝不孝順、尊敬長輩沒關係;從小就教導孩子捍衛自己的權益,甚至捍衛自己被人尊重的權利也是很重要的。 就像一個能夠愛人的人,必定是被愛對待的人。人跟人之間都是要以禮相待的,親子關係更是。 如果被孩子頂嘴.頂撞了,要怎麼辦呢? 本文討論的是幼兒的頂撞,與討論青少年的叛逆是極大的不同。面對家中幼兒的頂撞,家長必須更有意識,提醒自己先冷靜,好好思考,是不是沒有照顧到孩子的需求?是不是要採取另一種更能讓孩子明瞭的方式呢?孩子是不要要向我表達些甚麼呢? Tip一:不生氣、不叨念、不開罵。TIP二:山不轉路轉,換條路更好走。 阿儀姊分享朋友的孫子,重度著迷兒童電視節目,只要有人要轉台或關電視機,總免不了要大哭大鬧摔玩具。 孩子的爸媽決定讓孩子提早上幼幼班,學習過團體生活,全家開始陪伴孩子戒斷電視節目大作戰。剛開始跟孩子約定,看兒童節目最多只能一小時,每次時間到,就是硬生生把電視關掉。孩子幾乎天天哭鬧,除了不讓所有的人開電視,連帶的影響到進食量和睡眠品質。 後來家長學會了,漸進式戒斷法,跟孩子一起將最愛的幾個兒童節目挑出來,讓孩子自己安排每天看那些不同的節目,每次開電視前會先提醒孩子,節目即將結束時也會提醒孩子只剩幾分鐘。 家長也和孩子一起溝通,每天在不同時段,安排孩子喜歡的活動,例如:組合機器人、組合停車場、到公園盪鞦韆.玩沙.溜滑梯,家長一起陪著擴展孩子的活動類型,慢慢地孩子情緒好了,身體也就更健康了,飯量回復正常了,睡覺時也不太做惡夢了。 很多家長可能會訝異,現代的孩子才3-4歲大,竟然會和家長一句來一句去的頂嘴。有些時候孩子是故意要探測家長對於規矩的堅守底線到哪裡,有時候則是要跟家長表達「請重視我」的需求。 家長不需要用強硬手段逼迫小孩就範,試著將幼兒放到跟大人一樣平等的位置上,將小孩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用商量的方式取代掉命令以及強制語氣。將發球權和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上,仔細傾聽孩子的需求,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屢次的試驗,家長必定能感受到孩子對大人的信賴,孩子也會對自己的能力展現信心,親子關係會愈來愈親密喔。

乳房手術如何規劃?

2017年01月17日 / 作者:賴鴻文 醫師

以下我要針對我的專長,也就是乳房手術的部份為大家進一部說明乳房手術的規劃:乳癌手術經過過去這一百多年來許多外科醫師的努力,已經有許多的演變,而根據每位患者情況及需要的不同也有許多的選擇,我提出一些我個人的作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根據術前影像評估判斷患者可以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或較適合接受全切除手術: 1. 術評估-慎防多發性或雙側性乳癌 術前評估指的是經由影像(超音波、乳房攝影、核磁共振)評估乳癌是單一病灶或多發性病兆、腫瘤大小及淋巴結有無明顯轉移,來判斷乳癌臨床的期別;而根據統計乳癌患者一輩子被診斷出對側乳癌的機會為5-10%,而手術中同時有對側乳癌的機會約則有2-5% (筆者在過去一年內,就有診斷出三位患者同時罹患雙側乳癌的經驗)。所以在診斷出乳癌要行手術的同時,也須評估對側是否也有懷疑的乳房病灶,這值得大家來注意! 2. 乳癌手術的規劃 乳癌患者多為女性,乳房又是女性的重要象徵,而乳癌又常有淋巴轉移的情形;乳癌手術的規劃就是如何將乳癌手術清理乾淨避免並且避免不必要的淋巴廓清,同時還要兼顧患者乳房及身體外觀的通盤考量!考量的範圍包含 (1)在乳房手術方面適合乳房保留手術或是乳房全切除。 A.適合乳房保留手術者(通常為單一病灶且腫瘤較小者),可進行乳房保留手術。而這群患者中,如不願接受術後電療,或評估保留手術後可能復發風險高者,也可考慮乳房全切除(可合併立即或延後乳房重建)。 B.經評估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如:多發性病灶或腫瘤較大者),建議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如果因腫瘤大不適合保留手術,而希望保留乳房者,可先嘗試術前化療降低腫瘤體積,再評估可否行乳房保留手術。 (2)腋下淋巴要採傳統淋巴廓清或是可以採用前哨淋巴切片手術。 (3)針對乳房全切除的患者要不要合併乳房重建等問題。     3.手術後治療的選擇: 包含術後是否需要接受電療(乳房局部放射線治療)、是否需要接受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 ★此為 賴鴻文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賴鴻文醫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本文圖1來源 flickr

幼稚園的年目標:告別嬰兒期

2017年01月16日 / 作者:雅媽的家

跟台灣的幼稚園一樣,以色列的學期是從九月開始,隔年六月結束放暑假。然而跟台灣幼稚園不一樣的是,台灣幼稚園招收學生的年紀是以九月份生日做為區隔,以色列卻以一月份生日做區隔。Puppy雅的幼稚園是收二歲到三歲的小孩,但因為是招當年一月份到十二月份的小孩,所以入學時,Puppy 雅已經二歲八個月,而園裡最小的小孩卻是一歲八個月。換園後,新的幼稚園園長馬上就先開了家長會,會中很明確的指出,這一年幼稚園的教學重點,是協助小孩告別嬰兒期(weaning),進入 Toddler,也就是開始戒除嬰兒期的種種行為,包括: 一、 斷奶(包括母奶及配方奶)二、戒奶瓶三、戒奶嘴四、戒尿布五、戒除與大人同床睡覺 這些行為是嬰兒期的常態行為,然而進到 toddler 時期後,這些行為已經不再必要,甚至延續的結果會防礙孩子的其他發展。 通常一歲半的小孩主食應該是一般食物,母奶及配方奶到了這個時期已經只剩下安撫、促進關係及補充營養用,不再是必需。奶瓶及奶嘴也是口腔期的吮吸及安撫功具,等到小孩大到懂得其他安撫方式,例如擁抱、親吻、柔聲安撫之後,就該開始戒除。奶嘴再繼續使用下去,對孩子的齒型發展並不好;而小孩晚上喝完奶就睡覺,不只容易造成蛀牙,也會造成戒除小孩晚上睡覺包尿布的困難。 兩歲後小孩肌肉控制開始較成長,potty training 可以開始,循序漸進的拿掉尿布。 而嬰兒與母親同睡,近來已被視為是增進嬰兒安全感,讓嬰兒發展更好的方式。但過了兩歲,小孩開始進入第一次的叛逆期,正是分床分房的最好時機。如果錯失這個階段,三歲後小孩開始發展各式各種的恐懼感,就更難分床分房。 幼稚園的孩子大小不一,但入學時都還包著尿布,也都還使用奶嘴。園長也提出第一要務是將會分別與各個父母進行對談,瞭解每個小孩對於嬰兒期行為的依賴程度,並且建議各種戒斷方式。每一種行為的戒除,都可能經歷一段辛苦期;戒尿布小孩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因為控制不良而尿得家裡到處都是;斷奶、分床可能會遇到小孩強烈的反抗。「幼稚園老師這一年的功能,就是協助並與家長合作一起幫助小孩脫離嬰兒期。」園長說   「不過,我要提醒大家幾點: 一、各個小孩有自己的時間表,雖然從現在開始進行脫離,但每個小孩的狀況及快慢速度不同,請各位家長不要心急,更不要相互比較,也千萬不以其他小孩的狀況來要求自己的小孩,或有『某某某已經如何,為什麼你不能』的句子出現。 二、各種戒斷行為,我們要觀察小孩是否已經準備好,千萬不要冒然進行,這樣是徒增親子衝突以及帶給小孩壓力。例如說,要戒奶瓶,就要先訓練小孩用杯子喝水、喝牛奶,用童書繪本故事告訴小孩長大不需再使用奶瓶;戒尿布要看小孩是否已經可以講話、自己脫褲子、是不是有耐心,願不願意去洗手間坐小馬桶…等到小孩出現「準備好」的跡象再來進行,就會容易很多,也比較不會讓小孩因為戒斷而帶來創傷。 三、父母自己也要ready。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父母花時間以及耐心的陪伴。例如分床,會建議父母花時間跟小孩一起選小孩子的床、佈置床,買玩偶,從午睡開始進行;戒尿布則要父母把生活過得規律點,可以定時催促小孩去洗手間,並且準備好小孩拿掉尿布的前幾天可能家裡地板得常清洗之類的…。」 最重要的是,父母心理上也要準備好放手讓小孩長大。嬰兒期時小孩可愛黏人,帶給父母極多的歡愉,而進入toddler後獨立性就開始出來。很多父母因而對於小孩長大這件事有很多抗拒。 「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獨子以及父母知道這是家裡最後一個的小孩身上。以色列很普通的家裡么子都是最晚戒尿布及奶嘴的。父母不在意小孩長得慢一些,比較縱容小孩持續嬰兒期的行為。很多小孩難以斷奶與分床,很多父母會說是小孩很拗很堅持。但深究起來,通常是父母,特別是母親,捨不得斬斷親子間特殊的親密關係、捨不得拒絕小孩對母親的依賴,所以搞到小孩上小學了還與父母同床,還繼續餵母奶。 因此,做父母的也要有『小孩已經不是寶寶』的覺悟,小孩的脫離嬰兒期才會順利。」 我跟雅爸說,還好家裡生了第二個,我自然而然的轉變了對 Puppy 雅的態度,期待她是個小姐姐,不然放手這件事,對我可能是個很大的挑戰呢。 我家的Puppy 雅,一歲半時已經斷奶也已經戒奶瓶,也從出生就是自己睡。剩下的只有 Potty-training 及奶嘴。就等下次跟園長單獨對談時,好好來談這兩件事了。 雅媽的家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雅媽的家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多使用雙手,有益於腦部的發展。

2017年01月16日 / 作者:全聲洙 博士

動手也能刺激大腦運作——潘斐德的「幻想小人」理論 觀察國民平均智商較高的國家,包括從第一名至第五名的香港、韓國、日本、北韓及台灣,全集中在東北亞。為什麼東北亞的人比較聰明呢?這個答案可以從潘斐德(Wilder Penfield)的「幻想小人」(Homunculus)理論中找到。 「幻想小人」一詞源自於拉丁文,本義為「小矮人」,到了中世紀又有「精靈」的意思。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加拿大傑出的神經外科醫師潘斐德研究人腦,發現「幻想小人」的科學理論基礎,人類的大腦和身體各個部位都具有關聯性,即身體各部位在大腦皮質中所占的比例,與身體各部位的敏感度成正比。 研究這種相關性而描繪出的人體圖,就是「幻想小人」。 大腦皮質沒有痛覺受器,因此潘斐德能夠藉由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剖開人腦觀察。大腦皮質裡分布了許多神經細胞,主要有認知感覺的感覺皮質區與運動皮質區,以及連結這兩個領域的聯合區域。根據研究結果,運動皮質負責手指、嘴巴、嘴脣、舌頭與眼睛等的區域最寬廣;感覺皮質則以負責手、舌頭與腳的皮質區域最大。參考大腦皮質的比例,具體建構出人體的模樣,就是「潘斐德的幻想小人」。因為是依據負責身體各部位腦皮質區域大小畫出的模型,與實際人類的樣貌差距甚遠。幻想小人的手、嘴巴與腳等部位最大,由此可知,手比其他器官分布更多傳達運動及感覺訊息的神經細胞,經常動手,大腦會因為受到刺激而開發。 手由十四個指骨、五個掌骨及八個腕骨等二十七個骨頭組合而成,雙手加起來有五十四個骨頭,占人體兩百零六個骨頭中的四分之一。第二多的是腳的骨頭,一隻腳的骨頭有二十六個,雙腳合起來共有五十二個,也占了全體的百分之二十五。手與腳的重量最多才三公斤,不到體重的百分之五,卻擁有身體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骨頭。僅次於手和腳的部位是嘴巴,牙齒有二十八顆,加上智齒總共三十二顆,手、腳與嘴巴的骨頭就占了身體骨頭總和的三分之二。骨頭較多的部位,也聚集了較多的神經,表示該部位的關節與肌肉較發達。 人體接收從腦部發出的神經訊息,最頻繁的三個部位是手、腳與嘴巴周圍。因為手有許多神經,所以可以採取針灸治療;腳也有許多神經,所以疲倦時可以按摩腳部;臉上的表情大多是從嘴巴周圍展開,為了品嘗味道、張口說話,嘴巴附近聚集了許多神經。也就是說,動手、動腳、動嘴就等於在動腦,因此拍手、大笑、走路等都對身體有益。動手、動腳、動嘴不僅能促進頭腦發展,也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同時能預防老年癡呆症。 韓國腦學會會長暨首爾大學醫學院徐佑憲教授表示,控制手部活動能力的部位在大腦中占最大的面積,將近百分之三十;也就是說,雙手活動時,會使用百分之三十的腦細胞。藉由手的運動刺激神經細胞,在神經細胞間增生新的突觸迴路,使迴路逐漸增厚,可以提升大腦機能或維持既有功能。但必須注意的是,反覆無意義的手部動作並沒有任何幫助。即使是學習樂器等新事物,也只有在初期能給大腦較多刺激,後期仍要有更多新的事物才能持續刺激大腦。 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理學者法蘭克•威爾森(Frank Wilson)研究手的使用與人類大腦、語言,甚至文化的關聯。他主張雙手機能發達能促進腦部功能,過程中,掌管語言的區域也逐漸被開發。靈巧的雙手是人類較其他動物頭腦聰明的原因。海豚因為不像人一樣有手與手指,雖然聰明,大腦卻不像人類發達。人類的大腦發育完成後不會定型,會隨著接受的資訊繼續產生變化。 依據他的研究,人類的知識並非透過思考,而是藉由手對外部世界的知覺和感覺所形成。用手去撿拾、刺戳、扭擰、撫摸、分類、推擠而獲得手的感覺,會在腦中形成敏銳的神經網。因此讓孩子多動手,能使雙手機能發達,變得更靈巧,對於開發大腦也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某項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活動一根手指,腦中血液的流通量會增加百分之三十。將掌管人體各部位功能的腦如地圖般展開,可以發現百分之三十的運動神經面積與手的活動有關。 一個神經細胞會與其他一萬個神經細胞相連,因此只要透過「動手」就能對智商、情緒等多項腦部活動產生影響。讓孩子學會簡單的手指運動,等長大一點再開始學習撕紙、拿鉛筆寫字、著色練習、打開奶粉罐蓋子、摺紙等,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多使用雙手,有益於腦部的發展。若讓孩子過著舒適的生活,對於腦部發展並不會有良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比起坐學步車或嬰兒車,讓孩子直接學走路更能促進頭腦發育,不使用學步車的嬰兒在學會爬行、獨自站立、獨自行走的年齡,比其他使用學步車的嬰兒來得早。 多動手不僅對開發孩子腦部功能有益,也是促進大人腦部發展的好方法。邊用手畫畫邊聯想所知的其他事物,較容易在腦中留下記憶。比起孩子,大人較能熟練地運用自己的經驗,所以在動手時,大人較孩子更能使腦部活躍地運轉。 在背誦英文單字時,比起單純用眼睛看,邊寫邊背更具效果。若能唸出聲音更能幫助記憶。因為在大腦的運動中樞裡,控制嘴巴活動的部位面積僅次於手部。 大聲發問,用力思考:猶太爸媽都在用的「哈柏露塔」高效學習法 連載1 本書特色   .哈柏露塔能夠提升成績與實力,也能培養孩子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與團隊合作、創造與創新等能力,適合家庭及學校教育實際應用。   .與同伴一起運用哈柏露塔,自然而然能培養出溝通、聆聽、關懷與社交等能力。和家人一起採用哈柏露塔,彼此溝通變得更順暢,家庭氣氛更和諧。  .特別講解在生活中實際應用哈柏露塔的方法,照著做,你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作者 全聲洙(전성수)  首爾教育大學、首爾大學研究所、韓國教員大學研究所、弘益大學研究所畢業,教育學博士。曾歷經幼兒、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學教育,對韓國教育有廣泛的體察,深入了解其不足之處。為了改變韓國不停重複「聆聽、背誦、考試與遺忘」的教育,開始研究猶太人的「哈柏露塔」教育法。  著作有《猶太人的教養祕訣》、《提問與討論的教育奇蹟》等。現為富川大學教授、哈柏露塔教育協會會長、哈柏露塔教育研究所所長、韓國心理治療研究所諮詢委員、韓國青少年聯盟諮詢委員等。 出版社: 大好書屋出版日: 2016.08.04分享網址:https://goo.gl/iJNt1k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

現在看到別的小孩在吵鬧,不知不覺都會嘴角上揚......

2017年01月16日 / 作者:修‧母奶媽媽

以前看到小孩子在吵鬧,只會覺得阿雜!(生小孩以前)  現在看到別的小孩在吵鬧,不知不覺都會嘴角上揚耶~~~ 有時候是覺得可愛,有時候則是覺得很欣慰! 原來別人的小孩也會吵!原來別人的小孩也會不受控制!心裡默默就這麼想, 然後就覺得放心了, 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而心情愉快   ★此為 修‧母奶媽媽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插畫部落客 修‧母奶媽媽 臉書粉絲頁

當孩子服用抗生素,爸媽注意服藥「前、中、後」

2017年01月16日 / 作者:Dr.巫漢盟-阿包醫生

阿包醫生在上一篇文章介紹了「兒科門診常用抗生素」,大家對抗生素有正確認識後,一旦孩子因疾病需服用時,在服藥「前、中、後」有三大重點要留意: 服用抗生素「前」的注意事項 一般懸浮液的抗生素,應該在服用時才泡製成藥水,泡製前可先把粉末搖散,再加入所需的開水量,搖勻溶解,需注意不可用熱水,因為可能會影響藥效。此外每次服用前要記得搖勻,避免因沉澱造成服用的劑量不均。泡製後的抗生素水劑大多需要冷藏貯存,例如:萬博黴素懸液和安滅菌糖漿;有些可室溫存放,如:開羅理黴素懸液劑和日舒懸液,貯存方式請確認藥盒上的說明。 服用抗生素「中」的注意事項 當醫師開立抗生素給孩子吃的時候,各位爸媽要注意以下五點: 1. 確保按照醫師指示給藥。也就是讓孩子根據藥單上的時間(例如,每天1、2或3次)服用建議劑量。 2. 需要服用完整療程。若醫生開立10天份的抗生素,就要確保孩子吃滿10天。即使在療程結束前孩子症狀已經改善很多,切記勿自行提早停藥。因提早停藥,一些細菌可能還在孩子體內,並繼續繁殖。甚至可能導致另一種感染或讓細菌產生抗藥性。有些疾病,在感染沒有完全消滅時,可能發展出其他併發症。 3. 不要讓孩子吃別人的或先前療程的抗生素。因為之前剩下的抗生素可能對這次感染是沒效的,即便是有效的,但劑量也已不夠完整的療程。在此呼籲各位爸媽丟掉所有剩餘的抗生素,不建議存放當備用藥物。 4. 請詢問兒科醫師,在服用完抗生素後,孩子是否應該再次回診。譬如中耳發炎,兒科醫師可能想再次檢查孩子的耳朵,以確保中耳積液都消失。這部分需要先和醫師溝通清楚。 5. 若孩子在服用完整療程的抗生素後症狀沒有改善,一定要兒科醫師知道。因為孩子的感染細菌可能對於藥物具有抗藥性,醫師也許需要嘗試其他不同的抗生素。 服用抗生素「後」的注意事項 對於如何處理剩餘的抗生素,各位爸媽也要有正確的觀念,大原則就是絕對不可隨意丟棄、倒入水槽或馬桶沖走,這樣的做法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也可能透過環境生態的反饋,增加細菌的抗藥性,進而危害人體健康。完整處理的步驟如下: 1. 廢棄藥水及沖洗藥罐的水,倒入夾鏈袋中。 2. 再將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用過的擦手紙、廢紙與藥水一起混合。因為加入茶葉及咖啡渣等物質可減低藥物難聞的氣味,並可使廢棄藥水固定化,方便焚燒。 3. 確實把夾鏈袋密封起來,防止藥物溢出,交由垃圾車送去焚燒掩埋。 4. 剩下的藥袋及空藥瓶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巫漢盟 醫師 (阿包醫生)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巫漢盟 醫師 (阿包醫生)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協助寶寶發展自制力,家長要先有這樣的體認:

2017年01月13日 / 作者:廖璽璸醫師

  脫離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步入由天擇進入人擇的社會,孩子從出生就得學習社會規範,發展自制力.要不然,就會變成眾人眼中的頭痛份子. 可是自制力可以從出生開始學習或培養?這是天方夜譚嗎? 自制力是一種調和自身強烈情緒與需求,以免做出違反社會規範的一種能力.因此我們應該都同意,自制力較高意味著比較不衝動.不衝動就代表著比較能思考下一步怎麼做,而不盲目憑本能做事,簡單說,就是EQ高一些.其養成與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極為相關.嬰兒期有些孩子動不動就嚎啕大哭,相較於一些孩子可以吸手指耐心等媽媽餵奶;後者自制力就較高.後者可以自我安撫,耐心等待,不用哭來宣洩,誰不想要這種自制力高的寶寶呀?問題是,怎麼做啊?? 首先,父母要有這種體認---我們是可以協助孩子發展自制力的.如果父母沒有這種概念,當然無從做起啊!一旦有了這個體認,你的做法就會有所不同.   (場景一):滿月回家的寶寶,媽媽開始接手全心照顧,一旦嚎啕大哭…… 無協助發展自制力體認的做法: 衝啊!衝啊![寶寶乖,你屁屁溼了嗎?肚子餓了,媽媽餵喔……..]----不分青紅皂白,要五毛給一塊,全套A餐伺候! 有協助發展自制力體認的做法: 提醒自己,目標是讓寶寶會自我安撫!而且學到:能用的安撫辦法很多.先出聲安慰:[寶寶乖喔!媽媽在這裡喔!].看看寶寶能不能只用聲音就可以被安撫. 不行,再靠近,對著他輕聲說話….還不行,撫摸手腳….還不行,檢查尿片…還不行,試試奶嘴… 也就是說試著當個媽媽柯南!唔.....這個哭聲是:只想聽聽媽媽的聲音,還是太亮了?太吵了?肚子不舒服?想媽媽抱?還是只要摸一摸就好? 讓安撫的過程中,雙方(家長與孩子)都了解這個哭的訊號涵義,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不只是父母學到方法,寶寶也學到了. 父母若比較敏銳,寶寶的情緒張力就不會太強.因為被大人了解了,他就不必加重演出(我哭啊!我大哭啊!再大聲一點!),無須灑狗血來給你顏色看!他會覺得有安全感,一切都是可信賴的,照顧者都充滿了愛.他的情緒系統(邊緣系統)就不會處於一種強力活火山狀態.自制力就容易發揮多了!   (場景二):九個月大的寶寶爬過去拿起手機,做出"摔"狀….. 無協助發展自制力體認的做法: 衝啊!衝啊!趕快搶過來…..[哎喲!這個不是拿來玩的,等一下摔到了怎麼辦!] 有協助發展自制力體認的做法: 提醒自己,目標是讓寶寶發展自制力! 輕鬆地走過去,遞上一個他可以玩的東西,交換手機:[寶寶玩這個,手機不是玩具.]如此一來,孩子學著接受"替代品".他學會: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但也不會無端被剝奪,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這是自制力之始.   (場景三):2歲半的寶寶該吃藥了…… 無協助發展自制力體認的做法: 抓來用灌的,大家都這樣啊!又快又有效. 有協助發展自制力體認的做法: 提醒自己,目標是讓寶寶發展自制力. 平時就用故事繪本機會教育.屆時輕鬆地說:[打敗細菌的時間到了!我們一起來戰勝細菌.]若是寶寶不願意,給他一點可以做選擇的機會.[你要媽媽餵,還是爸爸餵?]這樣他學著在不順意的時刻裡做出可接受的選擇.也是一種自制力!   父母還有更多的作法可以協助寶寶發展自制力: 1.大人自己要保持平靜.一個焦躁不安的媽媽,很難安撫孩子.我們常說:[某某某卡有勢面,孩子一到他手上,就不哭了.]其實是這個人的肌肉放鬆,全身散發一種輕鬆感,而孩子感受到了!要協助孩子自制,總不能自己一天到晚失控!父母們試著經常性的覺察自己的情緒,適時舒緩自己,或找到幫手替手一下. 2.幫助他找到安撫的工具. 可以是奶嘴,一條小浴巾,或一個小玩具.在他感到煩躁時可以安撫自己. 3.建立不僵化的時程.所謂時程就是一種計劃表,甚麼時間吃,睡,玩都有一定.但是也不能死死的守著,毫無變通,因此說要不僵化.這樣一來,可預期的安全感也會使得孩子情緒張力下降. 4.想想自己有沒有給孩子不符常理的要求. 也就是說,有沒有無端地自己製造出一些焦慮,導致他無從自制?例如有的父母期待2、3歲孩子吃飯時乖乖坐上半小時,這樣不切實際的要求,使雙方最後一定都"失控".或新手父母錯誤地以為嬰兒都應該睡得又深又長,這也是自製壓力源! 其實方法多如牛毛,可是價值信念只有一個:協助他們發展自制力!聰明的父母要有這個體認,經常自省,然後很有創意的回應寶寶!   插圖繪者介紹程廣莉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嗜好:繪畫(油畫,國畫,絹畫),拼布。             ★此為 廖璽璸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專業醫師告訴你 維他命 D 對健康的影響

2017年01月13日 / 作者:魏正宗 醫師

維他命 D 是對所有具 cholecalciferol 之生物活性的固醇類物質之統稱。維他命 D 又名「陽光維他命」。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維他命 D 不足。     維他命 D 對健康的影響 1. 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增進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及骨骼軟化、關節炎 2. 能加強免疫力,也有免疫調節之功效,有助於一些免疫及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甚至癌症等等 3. 廣泛的影響,缺乏時易引起牙齦病、糖尿病、呼吸道疾病、流感、心臟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維他命 D 對於憂鬱、失眠可能有幫助。     如何檢驗? 抽血檢驗血清 25-OH-D3 的濃度 , 不需空腹,健保不給付,需自費約 1000元 . ●正常值應在 30 ng/ml 以上。 ●維他命 D 缺乏,是指血清維他命 D 的濃度在 10~20 ng/ml;臨床證明容易引起骨質疏鬆、骨折和跌倒。 ●維他命 D 不足,是指血清維他命 D 的濃度在 20~30 ng/ml 之間;可能比較容易罹患許多和免疫、循環、新陳代謝、神經等系統有關的慢性疾病。   維他命 D 的來源 1. 陽光:皮膚經陽光照射之合成是人類主要的維他命 D 來源。每日 15 分鐘的直接日曬,大約可以得到 2000~4000 IU 的維他命 D。 2. 食物來源:天然界含維他命 D 的食物種類不多,僅如:魚肝油、含高油脂的魚 ( 如野生鮭魚、鮪魚或鯖魚 )、和海洋動物的肝臟、強化維他命 D的乳製品。 3. 營養補充品:市售的維他命 D 分 D2 與 D3 兩種形式,每個人能轉化D2 的能力不同,建議大家選購以 D3 為主。 推薦每日應攝取至少 800IU 維他命 D3。研究指出,每天 4000 IU 是安全的。       如何治療? 1. 曬太陽:在台灣,免費且可靠的攝取維他命 D 方法,就是在每日中午前後幾小時內享受 10~20 分鐘的直接日曬,只要不吝於露些皮膚,平均大約可以得到 2000~4000 IU 的維他命 D ( 因晴朗度、衣著、膚色、年齡等因素而異 )。   ** 注意:如果有紅斑狼瘡,光敏感症,及服用奎寧類藥物者,不能日曬! 2. 補充品:如果經由抽血測量而確知病人嚴重缺乏維他命 D (以在短時間內使用高劑量維他命 D 補充品。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可以在幾個月內每日攝取 4000 IU 的 D3。當日後驗血証明血清維他命 D 已經趨近正常時,才回到每天 1000~2000 IU。 ★此為 魏正宗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來源 flickr

孩子會自己穿脫衣服囉,享受長大了的成就感!

2017年01月12日 / 作者:成長百科編輯室

  穿脫衣服的能力,主要是隨著嬰幼兒手指肌肉控制、肢體的精細動作而發展,並且當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時,自己穿、自己脫的欲望要求也就越來越強。小孩自己穿脫衣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學的基本生活技能之一,可以訓練孩子的小肌肉及協調能力,同時也是培養獨立、鼓勵邏輯思維的重要過程。 從與穿衣訓練的布娃娃玩遊戲開始 穿衣服、穿鞋子、穿襪子、扣扣子和拉拉鍊這類生活自理能力,上幼兒園之後,家長就無法隨時從旁幫忙孩子,必須靠自己動手完成,建議家長從小就開始協助孩子練習。孩子學會穿衣是一個學習歷程,絕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學會,建議從小每天早上起床或洗澡前時,家長都要預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練習穿脫衣物。 對嬰幼兒來說,在平日遊戲中為娃娃穿衣換衣,是個很棒的練習。剛開始可以從較大的絨毛玩具,例如熊寶貝,或較大的人形娃娃開始。家長可以在陪孩子時引導寶寶認識衣服的各部分,如袖子、口袋、標籤;或教寶寶一些有縫線的穿在裡面、標籤在背面,鈕釦和口袋朝前…等穿衣的基本原則。 大人自己可以示範當模特兒 寶寶大概在一歲半到兩歲開始就會搶著自己脫下衣褲,家長可以發現有時候寶寶就坐在地上很開心的穿穿脫脫襪子,孩子的發展慢慢進展到了就是喜歡重複穿穿脫脫的動作。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開始引導寶寶簡單的動作,譬如扣扣子,當大人自己在穿脫衣服時可以請寶寶幫忙,大人先將扣子穿過洞孔,請孩子幫忙套進去或拉出來。 隨著精細動作發展越來越準確,孩子開始試著拉拉鍊、扣釦子,穿簡單的外套、上衣, 3-5歲,拉小拉鍊、扣小釦子、綁蝴蝶結…這些動作也都會隨著日復一日的練習愈來愈純熟。 讓孩子自己選擇穿著搭配愛上自己穿脫衣服 要教孩子自己穿衣服,首先要讓孩子覺得學習穿脫衣服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就從讓孩子選擇自己想穿的衣服開始吧!家長可以先幫孩子搭配2-3套的衣服,也將上衣和褲子擺好攤在床上,讓孩子自己挑選要穿甚麼。當孩子自己能作主,通常孩子就會很興奮、很樂意自己穿脫衣服了。 從簡單好穿的衣服開始練習 1.穿衣服: 先教孩子確認衣服的前後,教導孩子:「有標籤的就是背面」、「領口比較低的在前面」、獲利灀的圖案「有小鴨鴨的要穿在寶寶肚子這一邊喔」。 先從好穿脫的衣服開始,例如:套頭T-Shirt和鬆緊褲,一旦孩子會自己穿簡單的衣著之後,再準備稍微複雜一點的衣服,例如:有鈕扣的襯衫、帶拉鍊的夾克,或者是帶拉鍊的褲子。 2.扣扣子: 鈕扣部分,小朋友的小肌肉控制力尚未完全熟練之前,家長請挑選有大顆的鈕扣以及大扣眼的衣服,對孩子的穿衣訓練進行會較為簡單及容易成功。扣扣子時,家長可以先用手撐開扣子的洞說「扣子穿過洞洞」,讓孩子練習。 3.穿褲子: 穿褲子時,孩子總是會發生褲頭捲在一起,硬拉上來之後,又卡住屁股的狀況。 家長可以教孩子先坐在地上,把兩條腿都套入褲管後,扶起孩子,讓自己的身體成為孩子的支撐,引導孩子雙手拇指伸進兩邊褲縫的後方,避免拉褲子時被屁股卡住;有些孩子因為手部肌肉力量較差,所以常常拉了就放,這時,家長可以握住孩子手腕幫助孩子一起把褲子完全拉上去,提醒孩子褲子要全部拉起來,手才可放掉。 除了可以坐在乾淨的地上穿,另外,也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張高度適合的小椅子當工具,因為孩子站著穿的平衡感還沒有大人這麼好,因此改成坐著穿,可能會比較好練習。 4.拉拉鍊: 拉拉鍊時,一開始家長可以先將拉鍊扣上,用手拉住叩頭,讓孩子練習將拉鍊拉上去。慢慢的再教孩子自己扣上拉鍊叩頭。 5.穿襪子: 襪子部分,家長在幫孩子購買襪子時,可以挑選底部的顏色跟其他部分特別不同的款式,幫助孩子輕易可以辨識有標記的部分是要穿在腳底下的。 孩子在學穿脫衣物的過程中,請家長要有耐心,別因為孩子無法順利完成,就乾脆幫他完成。除非當孩子主動提出請求幫忙時,家長再出手幫忙。孩子學習穿脫衣服的過程中,挫折和衝突的發生往往來自於家長不願意花時間等待。家長務必要多讓孩子有機會自己穿衣服,當孩子自己成功穿脫衣服後,從中獲得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就是孩子學習自理能力的重要獎勵和回饋。  

營養師告訴你 影響膽固醇的飲食因子

2017年01月12日 / 作者:呂孟凡 營養師

圖、文:呂孟凡 / FB粉絲專頁:營養麵包 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對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指南如下:   增加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攝取,另外攝取低脂乳品、家禽、魚; 多攝取莢豆類、非熱帶植物油以及堅果類;限制甜食、含糖飲料及紅肉的攝取量。 上述飲食模式統整自得舒飲食(DASH diet,有助於控制血壓的飲食)、 美國農業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USDA)建議的飲食指南 以及美國心臟協會的飲食建議。 飲食當中,最容易讓膽固醇上升的因子莫過於飽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 主要存在於動物性油脂中,包括豬油、奶油、牛油、再製肉品如香腸、熱狗、培根等等, 少部分植物油例如椰子油、棕櫚油亦屬於飽和脂肪,一般紅肉的飽和脂肪含量也較高。 美國脂肪協會建議,每天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量應少於總熱量的7%。 盡量以不飽和脂肪、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來替代飽和脂肪。 研究顯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降低血膽固醇的效果 比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更好。 反式脂肪酸 主要存在植物性的奶油、所有的油炸食品、高油脂的烘焙食品中。 研究發現,飲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攝取量增加1%,低密度膽固醇就會上升約1.5mg/dL。 反式 脂肪酸的攝取量應該愈少越好。   膽固醇 膽固醇高的食物包括蛋黃、內臟、蝦蟹類等海鮮。 2010年,美國的飲食指南建議一般健康成人每天的膽固醇攝取量應小於300毫克; 2011年,美國心臟協會則建議女性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 每天膽固醇的攝取量應小於150毫克; 美國的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ATPIII)建議,每天的膽固醇攝取量應少於200毫克。 然而,最新版本2013年由美國心臟學會發表的飲食指南則沒有對膽固醇的攝取量加以限制, 原因是:”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據顯示減少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可降低血膽固醇”, 隔兩年,2015年的美國飲食指南也下了同樣的結論, 因此,飲食中的膽固醇到底需不需要限制變成了有爭論的議題。 美國國家脂肪協會的專家們綜合438篇研究統計發現, 每天多攝取100毫克膽固醇,血中總膽固醇大約會上升2-3mg/dL, 而膽固醇的攝取量增加,對於原本膽固醇攝取量低的人影響較大; 原本攝取得多的,相對影響則小。 至於蛋對膽固醇的影響,學者針對16篇世代型研究(追蹤時間從5.8年到20年)統計發現, 每天攝取一顆蛋以上的人,相較於一星期攝取不到一顆蛋的人, 罹患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並沒有顯著提升。 另外八篇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則顯示,攝取較多蛋的患者罹患冠心疾病的風險較高, 男性的風險達2倍;女性的風險則達1.49倍。 然而關於上述研究結果,因為只調查蛋的攝取量,沒有控制其他的飲食因子, 因此仍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總結上述研究做個結論,對於血膽固醇的控制, 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是需要限制的(每天不超過總熱量的7%)、 反式脂肪酸能不碰最好、 膽固醇的攝取對於健康人而言影響似乎不大,但對於糖尿病患者還是需要限制的。 大家一起為了控制膽固醇而奮鬥吧!下一篇將再介紹更實用的飲食方法唷! (本篇主要是整理自今年新版指南,較為學術一點,希望大家不會看得很痛苦 >"<) 資料來源:  2015 National Lipid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atient-Centered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Part 2. .   營養麵包 呂孟凡 營養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呂孟凡 營養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Next >
新聞
  • 嬰兒搖晃症,兒童虐待:永遠的痛
  • 減肥外食輕鬆吃 清粥小菜篇
  • 每天都有大便,不等於沒有便秘
  •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切的基礎
  • 台美親餵文化大不同
熱門排行
  • 1.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讓小寶島的臉花花了
  • 2. 母親的心理煎熬-自己基因讓兩個兒子都患有蠶豆症
  • 3. 三歲以前的嬰幼兒,不能搖晃,以免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
  • 4. 女孩兒們最煩惱的陰道炎問題,知性美女醫師為你解惑!
  • 5. 寶島叫賣哥葉昇峻 回頭浪子遇上豪爽女孩的愛情成家故事
成長百科
<
>
Copyright (C)2015 優績利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Lyons

首頁

產後護理之家

月子餐

臍帶血

問答指南

好康優惠

生活

電子報

登入/註冊